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代散文    140


作者:歸有光等
頁數:140 / 0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歸有光等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7]留都:指南京。[8]趙彞齋:趙孟堅,字子固,號彞齋居士,浙江海鹽人,宋宗室,寶慶進士,累官翰學士承旨,宋亡,隱居秀州。孟堅為孟頫從弟,修雅博識,善畫,工詩文。[9]三泖:即泖湖,在上海松江西,今多淤積為田。
百瀆:水名,在江蘇宜興,今亦大半堙塞。[10]倪雲林:倪瓚,字元鎮,號雲林子,無錫人。家故多資,元末隱於太湖,工詩,善畫山水,清遠蕭疏。趙丹林:趙元又作趙原,字善長,號丹林,山東人,客居蘇州。
元末畫家,擅畫山水,師法董源。[11]四友齋:作者書室名。《四友齋記》云:「四友齋者,何子宴三人者友也。」[12]考最:考核政績,以優稱。
[13]九品:明清時職官有九品,分正從。從猶副。從九品為最低官階。秩:等第,級別。
[14]人曰:指陰曆正月初七。
得畫勝於陞官,此是雅士情懷。鑒識之增,須與朋友同賞共析,此是作者之心得。
天姥.王思任
從南明入台[2],山如剝筍根,又如旋螺頂,漸深遂漸上。過桃墅,溪鳴樹舞,白雲綠坳,略有人間。飯斑竹嶺,酒家胡當壚艷甚[3],桃花流水,胡麻正香[4],不意老山之中有此嫩婦,過會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葉離屣[5],不啻雲鳳之尾[6]。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幘去褌其下[7],自不來俗物敗人意也。


  
行十里,望見天姥峰,大丹鬱起[8],至則野佛無家,化為廢地,荒煙迷草,斷碣難捫。農僧見人輒縮,不識李太白為何物[9],安可在痴人前說夢乎?山是桐柏門戶[10],所謂「半壁見海」,「空中聞鷄」[11],疑意其顛。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兵[12],俱在明昧之際,不知供奉何以神往[13]?天台如天姥者,僅當兒孫內一魁父[14],焉能「勢拔五嶽掩赤城」耶?山靈有力,夤緣入供奉之夢[15],一夢而吟,一吟而天姥與天台遂爭伯仲席。嗟呼,山哉!天哉!
註釋:
[1]天姥:山名,在浙江新昌縣東。[2]南明:南明山,在今浙江新昌縣南。[3]酒家胡:賣酒女子。[4]胡麻:芝麻。
[5]離屣:毛羽紛披之狀。[6]雲鳳:雲中之鳳。[7]幘:頭巾。褌:褲子。


  
[8]丹:指寺廟紅牆。[9]李太白:李白。李白曾賦《夢遊天姥吟留別》詩,故雲。[10]桐柏:指桐柏官,在天台縣境內。
[11]「半壁」二句:及下文「青岸白鹿」、「勢拔五嶽掩赤城」,俱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句。[12]葛洪:晉代煉丹家。[13]供奉:李白曾任翰林院供奉、故稱。[14]魁父:小山名,此謂小山丘。
[15]夤緣:攀附。
天目袁宏道
天目幽邃奇古不可言。由莊至顛[1],可二十餘里。
凡山深僻者多荒涼,峭削者鮮迂曲[2],貌古則鮮妍不足[3],骨大則玲瓏絶少,以至山高水乏,石峻毛枯,凡此皆山之病。天目盈山皆壑,飛流淙淙,若萬匹縞[4],一絶也。石色蒼潤,石骨奧巧,石徑曲折,石壁竦峭,二絶也。雖幽谷縣岩[5],庵宇皆精,三絶也。
余耳不喜雷,而天目雷聲甚小,聽之若嬰兒聲,四絶也。曉起看雲,在絶壑下,白淨如綿,奔騰如浪,盡大地作琉璃海,諸山尖出雲上若萍,五絶也。然雲變態最不常,其觀奇甚,非山居久者不能悉其形狀。山樹大者,幾四十圍,松形如蓋,高不逾數尺,一株直萬餘錢,六絶也。
頭茶之香者,遠勝龍井,筍味類紹興破塘,而清遠過之,七絶也。余謂大江之南,修真棲隱之地,無逾此者,便有出纏結室之想矣[6]。
宿幻住之次日[7],晨起看雲,巳後登絶頂,晚宿高峰死關[8]。次日由活埋庵尋舊路而下[9]。數日晴霽甚,山僧以為異,下山率相賀。山中僧四百餘人,執禮甚恭,爭以飯相勸。
臨行,諸僧進曰:「荒山僻小,不足當巨目[10],奈何?」余曰:「天目山某等亦有些子分[11],山僧不勞過謙,某亦不敢面譽。」因大笑而別。
註釋:
[1]莊:這裡指天目山腳的雙清莊。參見作者《初至天目雙清莊記》。顛:天目山頂。[2]鮮:少。
[3]鮮妍:鮮艷美麗。[4]縞gǎo:白色的絹。[5]縣:通「懸」。[6]出纏:佛教語。
指擺脫人間煩惱的束縛。結室:佛教語,指佛門弟子聚會祈禱吉祥。[7]幻住:天目山上的寺名。[8]高峰、死關:天目山上的地名。
[9]活埋庵:天目山上廟名。[10]當:對,相稱。巨目:巨人之目,大人物的眼界。[11]分:緣分。
本文選自《袁宏道集箋校》卷十。這是作者萬曆二十五年1597在於潛縣所作的兩篇天目山遊記中的一篇。天目山有兩支,東天目山在浙江臨安縣西北;西天目山,與於潛接界。東西兩支均有天池,好像天的眼睛,故稱天目山。
這篇遊記的結構很有特色。作者先以「幽邃奇古」概括天目山的特點。繼而鋪寫天目山「七絶」;最後才點出自己的遊蹤。這足以說明天目山給作者留下了非常深刻明晰的印象。
文中描寫山中變幻無常的雲態,更是比喻奇妙傳神之筆。
童心說.李贄
龍洞山人敘《西廂》[1],末語云:「知者勿謂我尚有童心可也。」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為不可,是以真心為不可也。夫童心者,絶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夫心之初,曷可失也?然童心胡然而遽失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