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施公案    474


作者:佚名
頁數:474 / 0
類別:推理懸疑

 

作者:佚名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本部堂先訊一堂,是否問個大概。”湯法答應,即刻傳令差役,立提王梁氏到案聽審。差役答應下去,不一刻將王梁氏提到,回明施公。

施公當即升堂,並令知府湯法坐在一旁觀看。差役將王梁氏提到堂上,王梁氏就在公案前跪下,先向施公叩了頭後,口稱:「欽差青天大人,申冤!」施公在上,復將王梁氏看了一遍,見她生得端莊貞靜,絶非苟且淫污一流,因往下問道:「王梁氏,據你所控各節,爾父向來做何生意?爾是幾歲由爾父許與王有仁為妻?爾夫在日,實在年紀究竟若干?爾父因為何事,感爾夫大德,將爾許嫁與他?爾可從實訴來,本部堂自然代爾申冤。若有半字不實,可莫怪本部堂問爾誣告之罪。」王梁氏見問,又磕了頭,口稱:「青天大人容稟。孀婦的父親,曾領氏夫一千兩銀子資本,出外販賣綢緞,不料半途遭風,資本消滅,因此回來不敢見氏夫之面。哪知禍不單行,是年,孀婦的祖母又因病棄世。孀婦的父親,此時就出外設法向人借貸,給祖母置備棺木;不期中途遇見氏夫。當經氏夫問明原委,孀婦的父親頗抱不安。後經氏夫百般勸解,說道:『出外經商,賺錢折本亦復常事,何必如此。現在爾母既然見背,棺木衣裳想也無從設法,不若仍在我處,取一百兩銀子回去,置辦停妥,趕緊成殮。等爾將轉運之後,再還我不遲。』孀婦的父親不得已,只得又借他一百兩紋銀,回來殯殮祖母。因此父親就感氏夫之恩不盡了。」王梁氏說至此處,知府湯法便插口說道:「大人何必如此審問?只須問她到底有無苟且之事便了。」施公聽了此言,登時將臉沉下。不知施公說出什麼話來,且看下回分解。

413回  梁節婦申訴冤誣 施賢臣設策試驗

話說施公正問王梁氏的情由,忽見知府湯法從中說道:「大人只須問她有無私情之事。」施公聽說,也不等他說完,便將臉往下一沉,正色說道:「貴府!你也為民父母,怎麼問案不從根源上問起,何以能得實在情由?今貴府受了王姓之賄,不令本部堂問出情由。貴府安坐,勿復一言。施某當得悉心根究。」


  



  
因又問道:「王梁氏,你父親又受了你夫百兩銀子,置備棺木,與你祖母殯殮,後來還受他什麼恩德呢?」王梁氏道:「後來孀婦的丈夫,因孀婦的父親終日在家毫無生計,又命他與孀婦的堂侄王法,合理綢緞之事。孀婦的父親,因此更加感德了。後來見孀婦的丈夫已經八十餘歲,尚然無子,常嘆道:『此人平生積善,存心忠厚,怎麼沒有子嗣?』又見他雖年老,卻是強壯過人。因此情願將孀婦嫁與他為妻。彼時亡夫尚且不肯允,後經我父苦苦相勸,亡夫方纔允納。不料過門之後,一宵而有身孕,未及三日,亡夫便即身亡,彼時孀婦才十六歲。此是孀婦因父親感受大恩,將孀婦許配為妻的實在情形。至以後各種情節,悉在大人狀詞上面,求大人公斷便了。」施公又問道:「這王法是爾丈夫的侄兒,還是遠房抑是近房呢?」王梁氏道:「孀婦過門三日,尚未得知。後來才知道,王法是亡夫的四服族侄。因近房無人,不能應繼,所以派王法承繼過來。其實亡夫所遺家產,將來也不免公分。」施公道:「王法既不容爾守節,爾既生產,產後他倒沒有暗害你麼?」王梁氏道:「大人的明鑒,怎麼不存心謀害?只以孀婦防守甚嚴,他等無從下手,因此才將孀婦的父親喚來,誣孀不節,退回母家。孀婦的父母又迫于勢,只得領回。又亡夫八十多歲,似不能一宿即有身孕,也就疑惑孀婦有私,故亦要置孀婦于死地。幸虧孀婦母舅張弼臣到來,將孀婦母子領過去,才得以不死,以全王門之後。孀婦彼時心實不甘,屢在縣老爺及府大老爺前控訴,均被王守道、王法串通賄賂,俱經駁斥不准。今蒙大人駕臨,是以孀婦冒死瀆訴,還求大人從公提訊,以昭冤屈。」施公道:「你遺腹子今年幾歲了?」王梁氏道:「今年六歲了。」施公道:「爾子曾帶來麼?」王梁氏道:「不曾帶來,尚在母舅家內。」施公道:「下次集訊,爾可將爾子一併帶來,給本部看視。」王梁氏答應道:「遵大人吩咐。」施公又道:「爾且退下,候傳齊被告,再行訊辦。」王梁氏道:「遵諭。」退下。

施公退堂,與知府回至書房,又道:「再煩貴府即刻傳渝,本部堂明日早堂集訊。所有原被告,均限辰刻帶到聽候,不得有誤。如有抗提不到等情,俱惟貴府是問。」湯知府只得唯唯答應,當即傳諭出去。一宿無話。

次日一早,施公起來梳洗已畢,用過早點,即傳令升堂。

卻好黃天霸也進來,給施公請早安。施公一一見畢,命天霸等皆在外面伺候。施公即便升堂,就公座上坐定,即命:「先帶原告。」差役答應,將王梁氏帶上。施公見王梁氏右手攜一小兒,雖只六歲,卻生得鼻正口方、眉清目秀,實是儀表非俗,心中已暗暗歡喜道:「老翁有此令子,實為積德之征。」因往下問道:「王梁氏,這就是爾夫的遺腹子麼?」王梁氏答道:「正是。」施公道:「叫甚名字?」王梁氏答道:「乳名叫八三子,因是亡夫八十三歲時生的,所以取名叫八三,以記不忘念之意。學名還不曾起呢。」施公道:「本部堂給他起個學名,喚做『德官』罷。以取他父親積德而有此子之意。」王梁氏叩頭道:「敬謝。」施公於是又將前情細問一遍,王梁氏復申訴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