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蘇東坡集 下    167


作者:蘇東坡
頁數:167 / 0
類別:古典詩

 

作者:蘇東坡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改歲,無緣展慶。伏惟履茲新春,百福來集。旬日前辱教,感服眷厚,不即馳答,悚怍!悚怍!嚮日披奉,但有馳仰。余寒,冀以時自重。

【與人二首(之一)】

浙右之別,遂不上問至今,想必察其情也。特枉書問,感慰兼集。比日起居何如?涉海恬然,繼以題擢,眾論翕然,知忠信之可恃,名實之相副也。雅故之末,忻慰可量。

【與人二首(之二)】



  
前日使車,道由郡下,雖展接顏表,殊慰瞻亻素之懷。惟是禮勞不腆,實深愧悚。逮茲違間,吏役絆攖,未皇奉書,以伸之情。特蒙高明,遠貺珍牘,披繹數四,感仰交懷。初暑微熱,竊承跋履之餘,動止佳勝。未緣會集,臨紙增慨。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徐州)(之一)】

傾向已久,展奉無由。竊計比日履茲酷暑,起居佳勝。某占籍部中,不獲俯伏門下,一修桑梓之儀,瞻望鈴齋,豈勝懷仰。伏順時為民自愛。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之二)】

去歲王秀才西歸,奉狀必達,即日遠想起居佳勝,承朝廷俯徇民欲,有旨借留,雖滯留高步,士論未厭,而鄉閭之慶,特以自私而已。然山水之秀,園亭之勝。士人之眾多,食物之便美,計公亦自樂之忘歸也。某久去墳墓,貪祿忘家,念之輒面熱,但差使南北,不敢自擇爾,何時復得一笑為樂?尚冀為時自重。

【與梅守黎希聲三首(之三)】

向自密將赴河中,至陳橋,受命改差彭城。便欲赴任,以兒子娶婦,暫留城東景仁園中。旦夕自汴東去,逾遠風問,可勝悵然。墳墓每煩戒敕,惟增感噎。堂兄欲葬祖墳,為諸房眾多,某既不敢果決,恐眾意難允也,乞知之。

【答李秀才元】

熱甚。竟不再別,悵仰殊深。辱教,承起居佳勝。寵惠皆奇筆雅制,刻荷無已。仁者之惠,誠足慰彼黎庶。然不知者,以為見教,以是搖之。呵呵。安道、舍弟,當具道盛意。乍遠,萬乞保重。即復顯用,以慰士望。


  

【答范蜀公】

前日辱書,並新詩累幅,詞格清美,欽味不釋手。屬使者交至,紛紛無暇裁答,後時再領手教,愧悚無地。比日起居何如,未由披奉,萬萬以時自重。

【答晁叔美(一作晁美叔)二首(之一)】

自別,兩辱存問,荷眷契之厚,無以為喻。日欲裁謝,而拙鈍懶放,因循至今。計明哲雅量,不深譴過,而自訟亦久矣。即日,不審尊履何如?某此無恙,但奉行新政,多不如法。勘劾相尋,日俟汰遣耳。若得放歸,過淮,必遂候見。未間,為國自重。

【答晁叔美二首(之二)】

向承出按淮甸,不即具賀幅者,以吾兄素性亮直,而此職多有可愧者,計非所樂耳。然仁者于此時力行寬大之政,少舒吏民于網羅中,亦所益不少。此中常賦之外,徵斂雜出,而鹽禁繁密,急於兵火,民既無告,吏亦僅且免罪,益苟簡矣。向聞吾兄議論,頗與時輩不合,今茲躬履其事,必有可觀者矣。令兄佳士,久淹,諸君亦自知之。

【與蒲廷淵】

河中永洛出棗,道家所貴,事見《真誥》。唐有道士侯道華,嘗得無核者三,食之後,竟竊鄧太主藥上升。君到彼,試求之,但恐得之不偶然,非力求所能致耳。

【與晁君成】

苦寒。審尊履佳勝。新文極為精妙,久不見之,甚慰喜。《莊子》「用志不分,乃疑于神」,古語以「疑」為似耳。如《易》「陰疑于陽」,世俗不知,乃改作「凝」,不敢不告。人還,草草。

【與范子豐六首(之一)】

伏審子丰南宮殊健,慶可量。即日想已唱第,必在高等。期集之暇,起居佳勝。某更五七日氵斥汴。愈遠左右,臨書悵然。惟祈慎重,別膺亨寵。

【與范子豐六首(之二)】

小事拜聞,欲乞東南一郡。聞四明明年四月成資,尚未除人,托為問看,回書一報。前所托殊不蒙留意,恐非久,東南遂請,逾難望矣。無乃求備之過乎?然亦慎不可泛愛輕取也。人還,且略示諭。

【與范子豐六首(之三)】

近專人奉狀,達否?即日起居何如,貴眷各安,局事漸清簡否?某幸無恙。水旱相繼,流亡盜賊並起,決口未塞,河水日增,勞苦紛紛,何時定乎?近乞四明,不知可得否?不爾,但得江淮間一小郡,皆所樂,更不敢有擇也。子豐能為一言于諸公間乎?試留意。人還,仍乞一報,幸甚。奉見無期,惟萬萬以時自重。

【與范子豐六首(之四)】

稍不通問,伏想起居佳勝。侍郎丈必在郊外過夏,台候必更康安。某此與幼累如常。八月、九月間,秋水既過彭城,城下徹備。高麗使已還。四明可以易守,當更理前請也。會合杳未有涯,萬萬自重。

【與范子豐六首(之五)】

南方夏熱,殊非中原之比。入秋,稍得清涼,然夏田旱損七八。鹽法更變,課入不登,雖閒局,不免以此為累。自余粗如常也。子中、子老頃在左右,今已赴官未?何時參候,北望,不勝馳情。

【與范子豐六首(之六)】

新珠想日長進,愛婿無恙,甚望丈人高等待乞利市也。納銀一笏,托用買圓熟珠子二千枚,少錢,告那出,便納上。婚嫁所須,不可,奈何,甚非情願。幸留意承問。似叔頗長成,每日作詩讀史,但蒙拙少訓督耳。內孫想益聰淑,諸郎娘亦計安也。

【答王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