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文史通義    63


作者:章學誠
頁數:63 / 0
類別:史學論述

 

作者:章學誠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或曰:《詩序》誠不可盡廢矣。顧謂古之氓庶,不應能詩,則如役者之謡,輿人之祝,皆出氓庶,其辭至今誦之,豈傳記之誣歟?答曰:此當日諺語,非復雅言,正如先儒所謂殷盤周誥,因於土俗,歷時久遠,轉為古奧,故其辭多奇崛;非如風詩和平莊雅,出於文學士者,亦如典謨之文,雖歷久而無難於誦識也。以風詩之和雅,與民俗之謡諺,絶然不同,益知國風男女之辭,皆出詩人諷刺,而非蚩氓男女所能作也。是則風趣之說,不待攻而破,不待教而誅者也。

至於古人婦學,雖異丈夫,然於禮陶樂淑,則上自王公后妃,下及民間俊秀,男女無不相服習也。蓋四德之中,非禮不能為容,非詩不能為言;詩教故通於樂,故《關雎》化起房中,而天下夫婦無不治也。三代以後,小學廢,而儒多師說之歧;婦學廢,而士少齊家之效;師說歧,而異端得亂其教,自古以為病矣。若夫婦學之廢,人謂家政不甚修耳。豈知千載而後,乃有不學之徒,創為風趣之說,遂使閨閣不安義分,慕賤士之趨名,其禍烈於洪水猛獸,名義君子,能無世道憂哉?昔歐陽氏病佛教之蔓延,則欲修先王之政,自固元氣,《本論》所為作也。今不學之徒,以邪說蠱惑閨閣,亦惟婦學不修,故閨閣易為惑也。婦人雖有非儀之誡,至於執禮通詩,則如日用飲食,不可斯須去也。

或以婦職絲枲中饋,文辭非所當先,則又過矣。夫聰明秀慧,天之賦畀初不擇於男女,如草木之有英華,山川之有珠玉,雖聖人未嘗不寶貴也。豈可遏抑?正當善成之耳。故女子生而質樸,但使粗明內教,不陷過失而已。如其秀慧通書,必也因其所通,申明詩禮淵源,進以古人大體,班姬、韋母,何必去人遠哉?夫以班姬、韋母為師,其視不學之徒,直妄人爾。

○詩話



  
詩話之源,本於鍾嶸《詩品》。然考之經傳,如云:「為此詩者,其知道乎?」又云:「未之思也,何遠之有?」此論詩而及事也。又如「吉甫作誦,穆如清風,其詩孔碩,其風肆好」,此論詩而及辭也。事有是非,辭有工拙,觸類旁通,啟發實多。江河始於濫觴。後世詩話家言,雖曰本於鍾嶸,要其流別滋繁,不可一端盡矣。


  

《詩品》之於論詩,視《文心雕龍》之於論文,皆專門名家,勒為成書之初祖也。《文心》體大而慮周,《詩品》思深而意遠;蓋《文心》籠罩群言,而《詩品》深從六藝溯流別也。(如雲某人之詩,其源出於某家之類,最為有本之學。其法出於劉向父子。)論詩論文,而知溯流別,則可以探源經籍,而進窺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矣。此意非後世詩話家流所能喻也。(鍾氏所推流別,亦有不甚可曉處。蓋古書多亡,難以取證。但已能窺見大意,實非論詩家所及。)

唐人詩話,初本論詩,自孟棨《本事詩》出,(亦本《詩小序》。)乃使人知國史敘詩之意;而好事者踵而廣之,則詩話而通於史部之傳記矣。間或詮釋名物,則詩話而通於經部之小學矣。(《爾雅》訓詁類也。)或泛述聞見,則詩話而通於子部之雜家矣。(此二條,宋人以後較多。)雖書旨不一其端,而大略不出論辭論事,推作者之志,期於詩教有益而已矣。

《詩品》、《文心》,專門著述,自非學富才優,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詩話。沿流忘源,為詩話者,不復知著作之初意矣。猶之訓詁與子史專家,(子指上章雜家,史指上章傳記。)為之不易,故降而為說部。沿流忘源,為說部者,不復知專家之初意也。詩話說部之末流,糾紛而不可犁別,學術不明,而人心風俗或因之而受其敝矣。

宋儒講學,躬行實踐,不易為也。風氣所趨,撰語錄以主奴朱、陸,則盡人可能也。論文考藝,淵源流別,不易知也。好名之習,作詩話以黨伐同異,則盡人可能也。以不能名家之學,(如能名家,即自成著述矣。)入趨風好名之習,挾人儘可能之筆,著惟意所欲之言,可憂也,可危也!

說部流弊,至於誣善黨奸,詭名託姓。前人所論,如《龍城錄》、《碧雲騢》之類,蓋亦不可勝數,史家所以有別擇稗野之道也。事有紀載可以互證,而文則惟意之所予奪,詩話之不可憑,或甚於說部也。

前人詩話之弊,不過失是非好惡之公。今人詩話之弊,乃至為世道人心之害。失在是非好惡,不過文人相輕之氣習,公論久而自定,其患未足憂也。害在世道人心,則將醉天下之聰明才智,而網人於禽獸之域也。其機甚深,其術甚狡,而其禍患將有不可勝言者;名義君子,不可不峻其防而嚴其辨也。

小說出於稗官,委巷傳聞瑣屑,雖古人亦所不廢。然俚野多不足憑,大約事雜鬼神,報兼恩怨,《洞冥》、《拾遺》之篇,《搜神》、《靈異》之部,六代以降,家自為書。唐人乃有單篇,別為傳奇一類。(專書一事始末,不複比類為書。)大抵情鍾男女,不外離合悲歡。紅拂辭楊,綉襦報鄭,韓、李緣通落葉,崔、張情導琴心,以及明珠生還,小玉死報,凡如此類,或附會疑似,或竟託子虛,雖情態萬殊,而大致略似。其始不過淫思古意,辭客寄懷,猶詩家之樂府古艷諸篇也。宋、元以降,則廣為演義,譜為詞曲,遂使瞽史弦誦,優伶登場,無分雅俗男女,莫不聲色耳目。蓋自稗官見於《漢志》,歷三變而盡失古人之源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