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178


作者:王陽明
頁數:178 / 0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予維古者仕而歸,則教於其裡,沒以配社,謂之鼓宗,是學校之始也。孔子、孟氏之道足以師天下萬世,故秩祀遍于郡國,然鄒魯之鄉,彬彬如也,學士大夫咸宗之。先生於越所稱鄉先生,其祠蓋古者瞽宗之義,而越于天下,所謂鄒魯也。地近勢親,守其道為甚易,其士之賢不肖,學之明晦,足以系四方。

觀視其責,甚重且艱。夫不圖其所艱,而屑越于所易,誕嫚無信,浮談不重,以負其上之人,所以章教厲俗之意,此《易》所謂「匪人溺其職,而弗舉」者也。意者,予亦未免歟。嘻!可懼也哉!可懼也哉!

(錄自《歇庵集》卷六)

王文成公碑



  
黃道周

予觀于禮樂,蓋積百年未備也。夫亦待人遲久,乃起其經制功德,相為近遠也。我太祖定天下,既百五十年,吾漳郡邑,始有定製。而平和一縣,為文成建置之始,去文成數十年,始為特祠麗學宮。

又且百年,而黎獻思之,參政施公、大令王公始議于東郊別崇廟貌。所議別廟者,以祖功德,且正復祠禮也。嗚呼!夫豈其經始隱括不遽迨此乎!亦各待人,智不必身出,力不必自己。方文成初破賊,從上杭分道銜枚趨象湖時,我漳西鄙,實為發軔之阿;既再用師,破橫水,劃九連山東至河頭,從民情設茲治,則公聲名已爛然照于窮壑。

故公之殊猷偉績,盛于虔、吉,收于南昌,迎刃破竹,則皆於是始也。公既治虔中,不數至嶺左,然以漳西不治,則嶺左右皆不得治,故其精魄所注,在嶺左不下虔中。今自平和設縣以來,百二十年,弦誦文物,著于郡治,在崇義、和平,邈不敢望者,豈獨其山川雄駿苞鬱使然?亦以為名賢巨掌高蹠之所專導靈宰實護之。嗚呼!士君子諄諄講道德理義命,無大顯貴,人為之屏扆前後,則峨冠側岸者翻卷姍笑之;及際風雲、逢特達,大者跨素臣享所未有,小者順民情別地利,為蒼赤數萬,食報無窮,雖大君子名賢亦皆不能自知也。



  
文成之初涉江,從武夷出龍場,樵蘇自給,蛇豕與居,召仆自誓,此時即得山城斗大,南面鳴琴,其中豈下于中都之宰?然文成廓然不以此貳念,獨于文字散落之餘,豁然神悟,以為聲華刊落,靈晃自出。今其學被于天下,高者嗣鵝湖,卑者溷鹿苑,天下爭辨又四五十年,要于文成原本所以得此未之或知也。

吾漳自紫陽蒞治以來,垂五百年,人為詩書,家成鄒魯,然已久浸淫佛、老之徑。平和獨以偏處惇樸,無皮邪相靡,其士夫篤于經論,尊師取友,坊肆貿書,不過舉業傳注而已,是豈《庚桑》所謂「建德之國」,抑若昌黎所云「民醇易於道古」者乎?憶余舞象時嘗游邑中,時時出黌西過瞻舊祠,疑其庭徑湫側,意世有達人溯源番岷,必有起而更事者,距今五十餘年,而當道偉識,果為更卜奕起。鳴呼!人學與治,亦何常各致所應致、治所應治者,皆治矣。即使山川效靈,以其雄駿苞鬱者暢其清淑,令譽髦來彥溯文成之業,以上正鵝湖,下且鹿苑,使天下之小慧聞說者無以自托。

是則文成之發軔,藉為收實也,于紫陽祖禰又何間焉?

于時主縣治者,為天台王公,諱立準,蒞任甫數月,舉百廢,以保甲治諸盜有聲。而四明施公蒞吾漳八九年矣,漳郡之於四明,猶虔、吉之於姚江也。王公即選勝東郊,負郭臨流,為堂宇甚壯。施公從姚江得文成像,遂貌之併為祠,費具備,屬余紀事。

余以文成祀枉兩廡,可奏諸雅其別廟者,宜自為風,因為迎送神之曲,其辭曰:

折瑤枝兮搗瓊糜,思君兮中阻饑;揚靈鼉兮播靈旗,矯欲來兮何期?大江橫兮大嶺絶,射朝曦兮馬當發。招余弓兮雲中,遺予佩兮木末;雖無德兮心所知,昔曾來兮安足辭!露所生兮雨膏之,菊有芳兮蘭與吹。追鄒車兮抗嶧馬,上天兮下土;不同時兮安得游?登君堂兮不得語,耿徘徊兮中夜。

令諸生歌之,得毋以為楚聲乎!

(錄自《黃漳浦集》卷二十五)

和平縣重修王文成公祠碑記

明儒從祀孔子者有四,而新建伯文成王公實集孔、孟以後諸儒之成。公之以兵底定南土也,曰撫贛,曰擒濠,曰征思、田,曰討斷藤。而撫贛之功則平浰頭為最。其贛時新設之縣有三,曰漳之平和,韶之崇義,惠之和平。

而和平處四邑之中,當三省之會,其規模措置為尤大。文廟之祀公以道,而和邑之祀公以功以恩,道與功與恩同,宜百世祀矣。

自池仲容據和峒、三浰,僭王號,假官屬,江、廣、閩為不寧者二十餘年。公一旦設方略,覊仲容于帳下,而督兵四面齊進,獸角而草剃之。乃疆乃畝,乃城乃濠,乃集流亡,乃立室家,乃興學校,矜其勞費,舍征弛禁,使狼奔豕突之俗,一變為敦時講藝之鄉。後之守者感公斯意,愛吾民如赤子,保護斯土如護元氣。

更百數十年,風俗日以益登,雖由循吏之勤、民性之易與為善,要皆公之遺教有以及之也。

叔祖恕庵先生為和平宰,初至,即構新文成祠堂而使屬采曰:「此和人所欲。君三世守陽明書,知其政跡,其為我勒茲碑。」采惟祀典,法施於民,以勞定國,有其舉之,俱莫敢廢。公始設和平,仿古者殊並授廛、移郊興學諸法,為萬世慮,非秦、漢以下苟簡小利苴補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