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198


作者:王陽明
頁數:198 / 0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自孟氏沒而斯道失其傳。漢、晉諸儒皆以記誦詞章為學,說愈繁而道愈晦,學愈博而道愈離。以及五季之衰,晦蝕甚矣。有宋大儒周、程、張、朱諸子者出,以斯道為己任,不得已而有言「精一」之旨,賴以復明,而學者流弊或不免墮落漢、晉,幾失宗旨。

至胡元之變而斯道且淪沒矣。

明興百有餘年,文教雖盛而流弊亦浸以滋,先生亦不得已而揭「致良知」一語以示人,所以輓流弊而救正之,無非發明孔門致知之教,而羽翼斯道之傳。要其指歸,則「良知」即「道心」也,「致」即「精一」也,即周子之所謂「純心」,程子之所謂「定性」也。夫豈外諸儒而別立一門戶耶?是故良知皆實理,致知皆實學,固非墮于空靈,一與事物無干涉,如禪家者流也。然「明心見性」與先生「致良知」之說亦略相似,若認錯本旨,則高者必以虛寂為務而離形厭事;卑者則認知覺為性,而自信自便。

此則所謂毫釐之差,千里之謬,非先生立教之本旨矣。



  
至哉,孔子之告哀公曰:「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噫,盡之矣!夫為人臣者,無不知忠其君;為人子者,無不知孝其親,此良知也。

知此、體此、強此而一于誠。為臣盡忠,為子盡孝,此致良知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舍人倫日用之常,而曰吾得不傳之秘,立門戶以自高,非予所望于來學也。

錢子起而揖予曰:「子言真有神于先師之教也,夫吾黨其共勖諸。」嘉靖丁巳仲冬吉旦,後學新安梅林胡宗憲頓首拜撰。

(錄自日本蓬左文庫藏《陽明文錄》嘉靖三十六年刻本)

王文成公文選序


  

鐘 惺

經云:「敷奏以言。」蓋謂人之所性所學,無以自見,故託言而敷奏焉。然有言之則是,而考其行事則非者,豈其言不足以盡其人耶?非然也,殆所言者之觀察未審耳。夫人之立言,莫不假辭仁義,抗聲道德,以竊附於君子之高,而苟非所有,則雖同一理,同一解,而精神詞氣,已流為其人之所至。

何也?蓋言者,性命之流露,而學問之精華也。學問雜則議論不純,性命乖則言詞多戾,有非襲取者之能相掩也。古之立言者不一家,相如之詞賦,班、史之著述,固文人也,而文人之無論,即如申、韓之刑名,管、晏之經國,以及老、莊之寓言,豈不以聖人賢者自視,而或流為慘刻,推王佐得乎?等而上之,子輿氏願學孔子者也,亦步亦趨,直承道統,而一間之未達,終屬圭角之不融,寧可強哉?子輿氏猶不可強,況其下焉者乎?近之立言者,稍陟韓、歐之境,輒號才人,略窺朱、程之緒,便稱儒者,而試求其言之合道否也,不矯為氣節之偏,則溺于聞見之陋,不遁入玄虛之域,則陷于邪僻之私,曾得以浮詞改聽哉?獨陽明先生之為言也,學繼千秋之大,識開自性之真,辭旨藹粹,氣象光昭,出之簡易而具足精微,博極才華而不離本體,自奏議而序、記、詩、賦,以及公移、批答,無精粗大小,皆有一段聖賢義理於其中,使人讀之而想見其忠孝焉,仁恕焉,才能與道德焉,此豈有他術而僥倖致此哉?蓋學問真,性命正,故發之言為真文章,見之用為真經濟,垂之訓為真名理,可以維風,可以持世,而無愧乎君子之言焉耳。使實有未至,而徒以盜襲為工,亦安能不矯不溺,不遁不陷,而醇正精詳,有如是哉?李溫陵平生崛強,至此亦帖然服膺,良有以也。

世之論文者,動則曰某宋文也何如,某漢文也何如,某戰國之文也又何如,不知文何時代之可爭,亦惟所性所學者何如耳。予僭評此文,非謂先生之言待予言而明,蓋欲使聽言者讀先生之言,而知立言者之言可飾,而所性所學不可飾也。一人之所性所學可飾,而千聖之所性所學不可飾也,斯不失聖經「敷奏」意矣。竟陵後學鐘惺書。

(錄自王畿選,鐘惺評點,金閶溪香館刊本《王文成公文選》卷首)

鐘伯敬評王文成公文選敘

陶珽穉

古文人之宦遊其地也,風波所不免,而往往留一段風雅之事,令人思慕焉。予官武昌,九閲月而勞人被逐,宜矣。第念君臣政事之外,無一風雅事可述,幾為黃鶴白雲所笑。獨于竟陵得吾友鐘伯敬所評《公》、《谷》、《國策》、《國語》。

《前後漢》、《三國史》,暨《通鑒纂》、《衍義纂》、《昌黎選》,《東坡選》、《宋名家選》、《明文選》,與夫《王文成選》諸遺書一十八種,歸途展玩,差為快耳。古今之書,不知凡幾,而古今之評,又不知凡幾,獨沾沾於是,無乃陋乎?不知天下之事,豈容揀擇而盡取之,亦隨所遇,隨所感,而偶托之以為名可耳。不然,則古今之白雲黃鶴,亦不知凡幾矣。因謀之梓,聊以見予斯役也。

雖不得于君,未始不得于友;雖不得於政事,未始不得于文章,或亦可解嘲于古文人也已。茲陽明之刻成,故述其意于首。崇禎癸酉春二月黃嚴陶陶珽穉圭父題。

(錄自金閶溪香館刊本《王文成公文選》卷首)

重刻大學古本序

聶 豹

《大學》古本之傳久矣,而世之學士乃復致疑于格物之說,辨焉而不釋,何也?予始受學于陽明先生,駭而疑之,猶夫人也。已而反求諸身心日用之間,參諸程、朱合一之訓,渙然若有所覺,而紛紛之疑亡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