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史記全集譯注    627


作者:司馬遷
頁數:627 / 0
類別:歷史

 

作者:司馬遷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告巴蜀太守:蠻夷自擅不討之日久矣(6),時侵犯邊境,勞士大夫。陛下即位(7),存撫天下(8),輯安中國(9)。然後興師出兵,北征匈奴,單于怖駭,交臂受事十,詘膝請和(11)。康居西域(12),重譯請朝(13),稽首來享(14)。移師東指,閩越相誅(15)。右吊番禺(16),太子入朝。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17),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18),欲為臣妾,道裡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19),夫不順者已誅,而為善者未賞,故遣中郎將往賓之(20),發巴蜀士民各五百人,以奉幣帛,衛使者不然(21),靡有兵革之事,戰鬥之患。今聞其乃發軍興制,驚懼子弟,憂患長老。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當行者或亡逃自賊殺(22),亦非人臣之節也。
(1)會:正逢。唐蒙:漢武帝時的番陽令,曾上書開通夜郎,並被任命郎中將,於建元六年(前135),前往夜郎,使夜郎侯多同歸漢,其地改設犍為郡,辟道二千餘里。略:經略。通:開通。夜郎:古代國名。僰(bo,薄):古代部族名。(2)發:征發。轉:車運糧食曰轉。漕:水運糧食曰漕。(3)用興法:《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用軍興法」,即戰時的法令制度。渠帥:大帥。(4)喻:通「諭」,曉諭。非上意:並非皇上的本意。(5)檄:古代的一種文體。(6)蠻夷:古代中夏人對四方少數民族的通稱。自擅:自專其事,自作主張,不服朝廷之命。討:征伐。(7)陛下:指漢武帝。(8)存撫:慰問、安撫。(9)輯安:和睦安定。十交臂受事:猶言拱手稱臣。(11)詘:通「屈」。(12)康居:古代西域國名。在漢宣帝、漢元帝時始與中國交往,司馬相如寫此《喻巴蜀檄》時,康居尚未來朝中國,言其來朝,乃誇大其詞,以張聲威。(13)重譯:言西域諸國來漢朝,需穿越許多國家,要輾轉翻譯,方能通話相交往。(14)來享:前來向漢朝進貢。(15)閩越:我國古代東南地區的種族名,也是戰國後期的國名。漢高祖五年(前190),封騶無諸為閩越王,自此以後九十二年間,三代相傳,六王執政,其中無諸長子襲位不久被其弟甲所殺,甲又被弟郢所殺,郢被弟余善所殺,內部鬥爭激烈,殘殺相仍,故曰「閩越相誅」。但這些誅殺背後,都有漢王朝與閩越間的政治背景,如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閩越王乘南越王趙佗去世之機,發兵相攻。武帝應南越王胡之請,派王恢與韓安國夾擊閩越,閩越王郢之弟余善乘機殺郢降漢,故曰「移師東指、閩越相誅。」詳見卷一百一十四《東越列傳》,參見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16)吊:至。番禺:古地名,為南越的都城,故這裡的番禺就是南越的代稱。據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記載,閩越襲擊南越被漢王朝阻止後,漢王朝派莊助諭意南越王胡,胡派太子嬰齊至長安「入宿衛」。這裡的「太子入朝」當指此事。(17)效:呈獻。貢職:當貢獻的賦稅。(18)喁(yong,陽平「擁」)喁:眾人景仰歸向的樣子。歸義:附歸於仁義者、即歸附漢王朝。(19)自致:親自表示其心意。(20)中郎將:此指唐蒙。賓之:以禮相待,使其安然歸附。(21)衛使者:保護唐蒙。不然:猶「不虞」。意外的事情。(22)當行者:指應當被征發的人。或:有的人。自賊殺:自相殘殺。
夫邊郡之士,聞烽舉燧燔(1),皆攝弓而馳(2),荷兵而走(3),流汗相屬(4),唯恐居後;觸白刃,冒流矢,義不反顧,計不旋踵(5),人懷怒心,如報私仇。彼豈樂死惡生,非編列之民(6),而與巴蜀異主哉?計深慮遠,急國家之難,而樂盡人臣之道也。故有剖符之封(7),析珪而爵(8),位為通侯(9),居列東第十。終則遺顯號於後世,傳土地於子孫,行事甚忠敬,居位甚安佚(11),名聲施於無窮(12),功烈著而不滅。是以賢人君子,肝腦塗中原,膏液潤野草而不辭也。今奉幣役至南夷(13),即自賊殺,或亡逃抵誅(14),身死無名,謚為至愚,恥及父母,為天下笑。人的度量相越(15),豈不遠哉!然此非獨行者之罪也,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也,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16)。其被刑戮(17),不亦宜乎!
陛下患使者有司之若彼,悼不肖愚民之如此(18),故遣信使曉喻百姓以發卒之事(19),因數之以不忠死亡之罪(20),讓三老孝弟以不教誨之過(21)。方今田時,重煩百姓(22),已親見近縣,恐遠所谿谷山澤之民不遍聞,檄到,亟下縣道(23),使咸知陛下之意,唯毋忽也(24)。


  
(1)烽舉燧(sui,歲)燔(fan,凡):烽煙點燃起來。烽燧為古代邊防的警報設備,邊塞遇到敵人侵擾,則在高台上燒柴以示警,夜晚點燃的火稱「燧」,白天稱「烽」。《索引》引韋昭曰:「烽,東草置之長木之端,如絜皋,見致則燒舉之。燧者,積薪,有難則焚之。烽主晝,燧主夜。」從敦煌等地古烽火台遺地所發現的實物,可證韋說是。(2)攝弓:張弓待射。(3)荷兵:扛著兵器。走:奔跑。此指衝向戰場。(4)屬:連。(5)旋踵:旋轉腳跟,意謂向後逃跑。(6)編列之民:名字編入戶籍之民。(7)剖符之封:指重大的封賞。符本是信物,一剖為二。古代分封功臣,朝廷與被封者各執其半,以為憑證。(8)析珪:即「析圭」,分頒玉珪,賞賜爵位(見王先謙《漢書補注》)。按:圭本是古代長條玉器名,諸侯所執,當做守邑的信物。(9)通侯:即列侯,漢代爵位之一。十東第:即甲第,最好的住宅。因在京城之東,故曰東第。(11)佚:通「逸」。(12)施(yi,義):延續,傳續。(13)役:徭役。(14)抵:至於。(15)越:遠離。(16)長厚:淳厚。(17)被:遭。(18)悼:哀傷。遣:派。信使:使者。按:古代也稱使者為信。(20)因:趁機。數(sh□,蜀):數落,指責。(21)讓:責備。三老: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長官。孝弟:古代鄉間負責教化的官員。(22)重煩:一再煩擾。(23)亟:急。道:居有蠻夷的縣稱道。(24)忽:忘。
相如還報。唐蒙已略通夜郎,因通西南夷道,發巴、蜀、廣漢卒,作者數萬人(1),治道二歲,道不成,,士卒多物故(2),費以巨萬計(3)。蜀民及漢用事者多言其不便(4)。是時邛、筰之君長聞南夷與漢通(5),得賞賜多,多欲願為內臣妾(6),請吏(7),比南夷。天子問相如,相如曰:「邛、筰、冉、駹者近蜀(8),道亦易通,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今誠復通,為置郡縣,愈於南夷。」天子以為然,乃拜相如為中郎將,建節往使(9)。副使王然於、壺充國、呂越人馳四乘之傳十,因巴蜀吏幣物以賂西夷。至蜀,蜀太守以下郊迎,縣令負弩矢先驅,蜀人以為寵。於是卓王孫、臨邛諸公皆因門下獻牛酒以交歡。卓王孫喟然而歎,自以得使女尚司馬長卿晚(11),而厚分與其女財,與男等同。司馬長卿便略定西夷。邛、筰、冉、駹、斯榆之君皆請為內臣(12)。除邊關,關益斥(13),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為徼(14),通零關道(15),橋孫水以通邛、都(16)。還報天子,天子大說。
(1)作者:參加勞動的人。(2)物故:死亡。(3)巨萬:萬萬,即一億。(4)用事者:當權者,實指公孫弘。卷一百一十六《西南夷列傳》記載公孫弘向漢武帝陳說通西南夷「不便」之事。(5)邛:古代部族名、國名。筰:古代部族名、國名。通:交往。(6)內:國內,指漢朝。(7)請吏:由漢朝派官吏管轄。(8)冉、駹:皆古代部族名、國名。(9)建節:猶言「立節」。節:符節,古代使者的信物。(11)傳:傳車,古代驛站的專車。(11)尚:配。(12)斯榆:一作「斯臾」,或作「斯都」,小國名。(13)斥:拓廣。(14)沫:河名,即今四川境內的大渡河。若水:即今雅礱江。牂柯:河水名,即今貴州境內的北盤江或說為今之都江、烏江、濛江等)。徼:邊塞、邊界。(15)零關:即「靈關」,在今四川峨邊縣南。(16)孫水:若水的支流,即今之安寧河。都:《漢書·司馬相如傳》作「筰」,是。
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1)。相如欲諫,業已建之(2),不敢,乃著書,籍以蜀父老為辭,而已詰難之,以風天子(3),且因宣其使指(4),令百姓知天子之意。其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