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莊子註譯    193


作者:莊子
頁數:193 / 0
類別:哲學

 

作者:莊子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全文大體分為九個部分。第一部分至「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說明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個定準,指出世俗人追逐於利害得失之間,到頭來只會精神崩潰玄理喪盡。第二部分至「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寫莊周家貧前往借貸的故事,藉以說明順應自然、依其本性的必要。第三部分至「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借任公子釣大魚的故事,諷刺眼光短淺好發議論的淺薄之士,比喻治理世事的人必須立志有所大成。第四部分至「無傷口中珠」,諷刺儒家表面宣導詩、禮,暗裏卻幹著見不得人的勾當。第五部分至「奈何哉其載焉終矜爾」,寫老萊子對孔丘的訓示,指出「與其譽堯而非桀,不如兩忘而閉其譽」,宣導順應便能每事成功的主張。第六部分至「與能言者處也」,借神龜被殺的故事,說明「知有所困,神有所不及」的道理,因而只得一切順其自然。第七部分至「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通過莊子和惠子的對話,指出「無用之為用」的道理。第八部分至「亦神者不勝」,討論修生養性,批評了馳世逐物的處世態度,提倡「游於世而不僻」、「順人而不失己」的生活旨趣,而真正要做到這一點中心又在於內心要「空虛」,因為「空虛」就能容物,「空虛」就能順應。餘下為第九部分,進一步闡明順應自然的觀點,反對矯飾,反對有所操持,希望能做到遺物而忘我,最終進入到「得意而忘言」的境界。
【原文】
外物不可必(1),故龍逢誅(2),比干戮(3),箕子狂(4),惡來死(5),桀紂亡。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6),故伍員流于江(7),萇弘死於蜀(8),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人親莫不欲其子之孝,而孝未必愛(9),故孝己憂而曾參悲(10)。木與木相摩而然(11),金與火相守則流(12)。陰陽錯行(13),則天地大絯(14),於是乎有雷有霆,水中有火(15),乃焚大槐。有甚憂兩陷而無所逃(16),螴蜳不得成(17),心若縣於天地之間(18),慰昬沈屯(19),利害相摩,生火甚多(20);眾人焚和(21),月固不勝火(22),於是乎有僓然而道盡(23)。
【譯文】


  
外在事物不可能有個定準,所以忠良之士關龍逢被斬殺,比干遭殺害,箕子被迫裝瘋,而諛臣惡來同樣不能免於一死,暴君夏桀和殷紂也同樣身毀國亡。國君無不希望他的臣子效忠于己,可是竭盡忠心未必能夠取得信任,所以伍子胥被賜死而且飄屍江中,萇弘被流放西蜀而死,西蜀人珍藏他的血液三年後竟化作碧玉。做父母的無不希望子女孝順,可是竭盡孝心未必能夠受到憐愛,所以孝己愁苦而死、曾參悲切一生。木與木相互摩擦就會燃燒,金屬跟火相互廝守就會熔化。陰與陽錯亂不順,天與地都會大受驚駭,於是雷聲隆隆,雷雨中夾著閃電,甚至燒毀高大的樹木。心存憂喜而且在這兩種心境中越陷越深就會沒有辦法逃避,小心翼翼、恐懼不安而又一無所成,內心像高懸在天地之間,憂鬱沉悶,利害得失在心中碰撞,於是內心煩亂焦躁萬分;世俗人內熱如火燒毀了中和之氣,清虛淡泊的心境抑制不住內心如火的焦慮,於是便精神頹然玄理蕩然無存。
【原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1)。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2),將貸子三百金(3),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4):「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5)。周顧視車轍中(6),有鮒魚焉(7)。周問之曰:‘鮒魚來(8)!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9)。君豈有鬥升之水而活我哉(10)?’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11),激西江之水而迎子(12),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13),我無所處。吾得鬥升之水然活耳(14),君乃言此(15),曾不如早索我枯魚之肆(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