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323


作者:黃宗羲
頁數:323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真者存之,妄者去之,以此治其身心,以此達諸家國天下,此吾儒所以立人極之道,而內外本末無非一貫也。若如佛氏之說,則方其未悟之先,凡視聽言動,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皆謂之妄,及其既悟,又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皆謂之真。吾不知何者在所當存乎?何者在所當去乎?當去者不去,當存者必不能存,人欲肆而天理滅矣。使其說肆行而莫之禁,中國之為中國,人類之為人類,將非幸歟!

達磨告梁武帝有云:「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只此八字,已盡佛性之形容矣。」其後有神會者,嘗着《顯宗記》,反覆數百語,說得他家道理亦自分明,其中有云:「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便成妙有。」妙有即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又足以發盡達摩妙圓空寂之旨。

余嘗合而觀之,與《繫辭傳》所謂「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殆無異也。然孰知其所甚異者,正在於此乎?夫《易》之神,即人之心。程子嘗言:「心一也,有指體而言者,寂然不動是也;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是也。」蓋吾儒以寂感言心,而佛氏以寂感為性,此其所為甚異也。

良由彼不知性為至精之理,而以所謂神者當之,故其應用無方,雖亦識圓通之妙,而高下無所準,輕重無所權,卒歸於冥行妄作而已矣。



  
程子嘗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佛家亦有「心佛眾生,渾然齊致」之語,何其相似也。究而言之,其相遠奚啻燕、越哉!唐相裴休深于禪學者也,嘗序《圓覺經疏》,首兩句云:「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此即「心佛眾生,渾然齊致」之謂也。



  
蓋其所謂齊,固不出乎知覺而已矣,且天地之間,萬物之眾,有有知者,有無知者,謂有知者為同體,則無知者非異體乎?有同有異,是二本也。蓋以知覺為性,其窒礙必至於此。若吾儒所見,則凡賦形于兩間者,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有知無知,無非出於一本。故此身雖小,萬物雖多,其血氣之流通,脈絡之聯屬,元無絲毫空闕之處,無須臾間斷之時,此其所以為渾然也。

「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此高禪所作也。自吾儒觀之,昭然太極之義,夫復何言?然彼初未嘗知有陰陽,安知有所謂太極哉?此其所以大亂真也。今先據其言語解釋一番,使彼意既明且盡,再以吾儒言語解釋一番,然後明知其異同之實,則似是之非,有不難見矣!以佛家之言為據,則無始菩提,所謂「有物先天地」也;湛然常寂,所謂「無形本寂寥」也;心生萬法,所謂「能為萬象主」也;常住不滅,所謂「不逐四時凋」也。

作者之意,不亦明且盡乎?求之吾儒之書,太極生兩儀,是固先天地而立矣;無聲無臭,則無形不足言矣;富有之謂大業,萬象皆一體也;日新之謂盛德,萬古猶一時也。太極之義,不亦明且盡乎?詩凡二十字,其十七字彼此意義無甚異同,所當辨者三字爾,物也,萬象也。以物言之,菩提不可為太極明矣。以萬象言之,在彼經教中,即萬法耳。

以其皆生於心,故謂之能主,然所主者,實不過陰界入。自此之外,仰而日月星辰,俯而山河大地,近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遠而飛潛動植、水火金石,一切視以為幻而空之矣。彼安得復有所謂萬象乎哉?為此詩者,蓋嘗窺見儒書,遂竊取而用之耳。余于前記嘗有一說,正為此等處,請復詳之。

所謂天地間非太極不神,然遂以太極為神則不可,此言殊不敢易。誠以太極之本體,動亦定,靜亦定,神則動而靜,靜而能動者也,以此分明見得是兩物,不可混而為一。

故《繫辭傳》既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矣,而又曰「陰陽不測之謂神,」由其實不同,故其名不得不異。不然,聖人何用兩言之哉?然其體則同一陰陽,所以難於領會也。佛氏初不識陰陽為何物,固無由知所謂道,所謂神,但見得此心有一點之靈,求其體而不可得,則以為空寂,推其用而偏于陰界入,則以為神通。所謂有物者此耳。

以此為性,萬無是處,而其言之亂真,乃有如此詩者,可無辨乎?然人心之神,即陰陽不測之神,初無二致,但神之在陰陽者,則萬古如一,在人心者,則與生死相為存亡,所謂理一而分殊也。佛氏不足以及此矣。

南陽慧忠破南方宗旨云:「若以見聞覺知是佛性者,《淨名》不應雲『法離見聞覺知』,若行見聞覺知是,則見聞覺知非求法也。」南僧因問「《法華了義》開佛知見,此復何為?」忠曰:「他雲開佛知見,尚不言菩薩二乘,豈以眾生癡倒,便成佛之知見邪?」汾州無業有云:「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虛齊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無窮。」此二人皆禪林之傑出,考其言,皆見于《傳燈錄》,何若是之不同耶?蓋無業是本分人,說本分話。慧忠則所謂神出鬼沒,以逞其伎倆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