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345


作者:黃宗羲
頁數:345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其所譯《法華經》,謂佛說法時來聽受者,菩薩八萬人,天子七萬二千人,其餘天王鬼神之類,不可勝紀。又文殊師利於海中,宣說是經,娑竭龍女忽現於前,禮敬獻一寶珠,受之,即變成男子。又觀世音普門品,復有十數變現,此則妄為誇大,無從而猶其居,又與道家異矣。邇來學術分裂,立門戶,尊德性者,厭棄聖經而喜誦佛書,如曰「佛氏之學,亦有同於吾儒,而不害其為異者」,又曰「心隨《法華》轉,非是轉《法華》」,謂之何哉?謂之何哉?生今與後進講學,只博約二語而已,讀書以明之。

聞見之知,研究此理,博文也,反身以誠之;德性之知,惇庸此理,約禮也。自媿淺薄,未見有謹信者爾。不能談禪,以應變現,奈何!奈何!(《與鄭抑齋》)

羅整菴云:「氣本一也,而一動一靜,一往一來,一闔一闢,一升一降,循環無已,積微而着,由着復微,為四時之溫涼寒暑,為萬物之生長收藏,為斯民之日用彞倫,為人事之成敗得失,千條萬緒,紛紜膠轕,而卒不可亂,有莫知其所以然而然,是即所謂理也。初非別有一物,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也。人物之生,受氣之初,其理惟一,成形之後,其分則殊。」(《與林兆泉上元》)

因思孔子系《易》,言性與天道,有統言天命率性之道,如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朱子釋之曰:「陰陽迭運者氣也,其理則所謂道。」嘗曰:「天下未有無理之氣,亦無無氣之理。」又曰:「人之所以為人,其理則天地之理,其氣則天地之氣,理無 不可見,故於氣觀之,既以為一矣。」又曰:「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此言理在氣先也。註《中庸》則曰:「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則理又在氣後矣,是判理氣而為二,乃未定之論也。然道之大原出於天,既曰「天積氣也」,又曰「天者理而已矣」,理氣判而為二,豈天兼之與?抑理氣各有一天與?蓋人窮理於心,一氣自太極而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土在其中,則為五行。



  
自此化生萬物,飛潛動植,皆人以文字名之爾。是則理由羲畫始也,而文字生焉,豈有理在天地之先,而乘氣以行,如人乘馬者哉?由此辨之,氣之有條不可紊者,謂之理,理之全體不可離者,謂之道。天生人物,靈蠢不同,實有主宰之者,惟得天命之正,而能存存無息,則可以配命同天,故《詩》、《書》言天又言帝,如曰:「敕天之命,惟時惟幾」,敕敬而正之也。(《與林兆泉上元》)



  
無一時無一事,而不敬慎以存養省察者,即《中庸》所云也。如曰「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性。」不言天而言帝者,有主宰於其間,使靈而為人者,其性異於蠢物,與牛犬之性不同,即孟子所言也。說者謂心中之氣,寓理而靈,故曰「心神」。

然太虛中亦有氣,靈如人心者,則曰「天神」,故紫微有星,謂之帝。人能學問涵養,充實其德,而有光輝,即天也已。上下通徹,無有間隔,是故以性情謂之乾,以妙用謂之神,以形體謂之天,以主宰謂之帝。苟棄天焉,天亦棄人矣。

《書》曰:「非天不中,惟人在命。」此之謂也。乃若形而上者謂之道,則以爻象所形而言,世儒一概論之,誤矣。(《與林兆泉上元》)

試共分源論之,孔子翼《易》,言心性天道,有自卦爻取象言者,亦有自天人統言者,如《習坎》「有孚維心亨」,此所謂心,乃剛中之象也;「聖人以此洗心,退藏於密」,此所謂心,乃聖人之心也。《乾》之利貞曰性情,《復》之見天地之心,皆象焉耳矣。「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統言天人之理。所謂陰陽,乃二氣流行於天地之間者,何與於取象哉?其曰「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與器對,此則論卦爻陰陽而立是名也。

後儒概以統言者混論之,則誤矣。程子曰「惟此語截得上下分明」,亦是象言也。蓋道非無形也,無形則與器離而不合,豈非窈冥昏默之說乎?夫卦爻陰陽之見於奇偶,猶有生之類肖形於天地者也。凡物象可見者,皆謂之形。

然非非道也,自形以上即謂之道矣,蓋其一陰一陽,動而無動,靜而無靜,不離乎形,而亦不雜乎形者也。道非器也,自形以下即謂之器矣,蓋其囿於陰陽,靜而無動,動而無靜,所象之物,成形而滯於形者矣。不分道器,則混精粗於一矣;不知上下,則岐有無而二之矣。故曰:「道亦器,器亦道,體用一原,顯微無間。」今分源體要終發明,偶亦相合。(《與王分源任用》)

生惟安於命而無慾速,蓋成周以《詩》、《書》造士,以三物賓興,自一年離經辨志,迨九年大成,而猶待強迺仕,若此其久者,何也?欲其多識而貫之以一,博文而約之以禮,畜德以潤身,而後能從政以澤民故也。三物者,其明明德於天下,本始於格致者乎?六德之先知仁也,六行之先孝友也,六藝之先禮樂也。知本也,其本治而末從之矣。是雖成而上下,然理一分殊,非聖言末由漸悟。

盍觀於殖乎?溉其根者博也,歸其根者約也,千莖萬穗自根而出,食其實,散其贏,器其菑翳,緡其絲麻,日滋歲懋,用足而施普矣。不殖則將落,而奚普之能施?此生之所以安於命,而無慾速者也。(《與張蒙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