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明儒學案    376


作者:黃宗羲
頁數:376 / 462
類別:中國哲學

 

作者:黃宗羲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世人喜言無好人,此孟浪語也。今且不須擇人,只於市井稠人中,聚百人而各取其所長,人必有一善,集百人之善,可以為賢人;人必有一見,集百人之見,可以決大計。恐我於百人中,未必人人高出之也。而安可忽匹夫匹婦哉?

清議酷於律令,清議之人酷於治獄之吏。律令所冤,賴清議以明之;清議所冤,萬古無反案矣。是以君子不輕議人,懼冤之也。故此事得罪於天甚重。

對左右言,四顧無媿色,對朋友言,臨別無戒語,可謂光明矣,胸中何累之有?

在邪人前正論,不問有心無心,此是不磨之恨,故位在,則進退在我,行法可也。位不在,而情意相關,密諷可也。若與我無干涉,則箝口而已。禮,入門而問諱,此亦當諱者。



  
天下事,最不可先必而預道之,已定矣,臨時還有變更,況未定者乎?故寧有不知之名,無貽失言之悔。(以上《慎言》)

近世料度人意,常向不好邊說去,固是衰世人心,無忠厚之意。然士君子不可不自責,若是素行孚人,便是別念頭,人亦向好邊料度。何者?所以自立者足信也。

以患難視心居安樂,以淵谷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以不測視無事,則無往而不安穩。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長進。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過多,便有長進。

胸中情景,要看得春不是繁華,夏不是發暢,秋不是寥落,冬不是枯槁,方為我境。(以上《反己》)

有天欲,有人欲。吟風弄月,傍花隨柳,此天欲也。天欲不可無,無則寂,人欲不可有,有則穢。天欲即好的人欲,人欲即不好的天欲。

愈進修,愈覺不長,愈點檢,愈覺有非。何者?不留意作人,自家盡看得過,只日日留意向上,看得自家都是病痛,那有一些好處?初頭隻見得人欲中過失,久久又見得天理中過失,到無天理過失,則中行矣。又有不自然,不渾化,着色喫力過失,走出這個邊境,纔是聖人,能立無過之地。(以上《理欲》)


  

為善去惡,便是趨吉避凶,惑矣,陰陽異端之說也。祀非類之鬼,禳自致之災,祈難得之福,泥無損益之時日,宗趨避之邪術,悲夫!愚民之抵死而不悟也。則悟之者,亦狃於天下皆然,而不敢異。至有名公大人猶極信尚,反經以正邪慝,復誰望哉?

凡人之為不善,其初皆不忍也,其後忍不忍半,其後忍之,其後安之,其後樂之,至於樂為不善,而後良心死矣。

精明也要十分,只須藏在渾厚?作用,古人得禍,精明人十居其九,未有渾厚而得禍者。今之人惟恐精明不至,乃所以為愚也。(以上《善惡》)

別錄

宋儒有功於孟子,只是補出個氣質之性者,多少口吻,不動氣,事事好。

每日點檢,要見這願頭自德性上發出,自氣質上發出,自習識上發出,自物慾上發出,如此省察,久久自識得本來面目。

孝子之於親也,終日乾乾,惟恐有一毫不快事到父母心頭,無論貧富貴賤,常變順逆,只是以悅親為主。蓋悅之一字,乃事親第一傳心口訣。

明道受用處,陰得之佛、老,康節受用處,陰得之莊、列。然作用自是吾儒,蓋能奴僕四氏,而不為其所用者。此語人不敢道,深於佛、老、莊、列者,自嘿識得。

忠節鹿乾岳先生善繼

鹿善繼字伯順,號乾岳,北直定興人。萬曆癸丑進士。授戶部主事。遼左缺餉請帑,疏皆不行。

會廣東解金花銀至,先生與司農議劄,納太食轉發遼左。而後上聞,上怒,降級調外任。先生因移疾去。金花銀者,國初以備各邊之緩急,俱解太倉,其後改解內府,宮中視為私錢矣。

光廟禦極,復官。改兵部主事。司馬王象乾行邊,請用廢弁之以臓敗者,耿職方不覆,司馬又請旨,命司官不得違阻。先生寓書福清爭之,無以奪也。

高陽以閣臣督師,先生轉員外郎中,皆在幕府。高陽解兵柄,先生亦罷歸。家居四年。崇禎初,起為尚寶司卿,陞太常寺少卿,未三載,復請告。

九年七月,先生堅守定興,城破死之。贈大理寺卿,謚忠節。

先生讀《傳習錄》,而覺此心之無隔礙也。故人問其何所授受,曰:「即謂得之於陽明可也。」先生與孫奇逢為友,定交楊忠愍祠下,皆慨然有殺身不悔之志。嘗寄周忠介詩云:「寰中第二非吾事,好向椒山句?尋。」首善書院之會,先生將入,聞其相戒不言朝政,不談職掌,曰:「離職掌言學,則學為無用之物,聖賢為無用之人矣。」遂不往。先生之學,近東林諸子,一無攙和夾雜,其斯謂之狂狷與?

論學語

吾輩讀有字的書,卻要識沒字的理,理豈在語言文字哉?只就此日此時此事,求一個此心過的去,便是理也。仁義忠孝,名色萬千,皆隨所在而強為指稱也,奈何執指者求理乎?指稱種種,原為人覿面相違,不得不隨在指點,求以省悟,而人復就指點處成執滯,談玄說妙,較量一字之間,何啻千里!

此理不是人做作的,天生萬物,而人得其生物者以為生,四海一天,萬裡一天,人心與天並大,只就乍見孺子一端推之,上下四方,往古來今,觸無不覺,叩無不應,偌大宇宙,都呼吸一氣之中,故宇宙中物皆性中物,宇宙內事皆分內事也。《大學》之明德,《中庸》之性,《論語》之仁,皆是物也,乃合下生成本來面目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