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177


作者:王陽明
頁數:177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蓋嘗論先生之倡道當時,如清風披拂。諸君之齊心服刑,如群鼠飲河,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有謂「知必鍛鍊而後良」者,則「不慮而知」之說非乎?有謂「必揭良能始足該括」者,則「孩提知愛知敬」之說非乎?夫知愛知敬者,知也;能愛能敬者,即良能也。有謂「必歸寂而之感」者,不知良知之體無寂感、無內外,而分內外寂感者,是二見也。

有窺生機盎然,日以暢愉為得力者,不知「戰戰兢兢,小心翼翼」,未必非生機也。夫此于先生之學者皆具一體,然于世亦各有補。予獨怪夫「萬物一體」、「圓融無礙」之說倡,而學浸以偽也。夫良知,理一也,而分則殊;體圓也,而用則方。

先儒之一體也,合天下以成其身;後儒之一體也,借天下以濟其私。先儒之圓,神也,本之方以知;後儒之圓,神也,流于詭與隨。藉口交道接禮之說,無論宋薛齊七十、五十、百鎰皆可受矣;藉口委曲行道之說,轍環列國,棲棲依依,為是不脫冕而行非矣;藉口獵較猶可之說,和光同塵,為是先簿正祭器非矣;藉口《中庸》之說,鄉願、德賊,味道模棱皆所不計矣;藉口泛愛眾之說,孔子不必瞰亡於陽貨,孟子不必示默于王歡矣。神出鬼沒,朝更夕易,夫豈先生之教端使之然哉?

說者曰:「良知醒而蕩,非良知蕩也。贋儒蕩也。蕩非良知也。」或曰:「聖賢立教,各因其時,當時註疏訓詁,牿我性靈。



  
學者昧反身之學,孳孳矻矻,老而無成。先生一破俗學,如洪鐘之醒群寐,其群而趨之也,如百川之赴壑。今流弊若茲,司世道者,宜易其涂轍,以新學者心志。」予曰:「此非予所能測也。

孔、孟不嘗言仁義哉?流弊至于為我、兼愛,則仁議亦可廢耶?聖賢言語,無非欲人識其本心耳。本心既明,即良知亦虛譚也,而何必復為更端。」

曰:「然則先生之教卒不明耶!」予曰:「先生所謂良知者,通天地,互古今,徹晝夜,一死生,賢愚同共,非推測影響之知也。先生以全體為知,而世儒以推測影響為知,其去先生之教益遠矣。良知本庸,勿厭常而喜新;良知本淡,勿弔詭以博名;良知本實,勿慕虛而譚高。子臣弟友造造高高,即聖人復起,能易先生教哉!《大學》曰先致其知,宋儒曰進學在致知,是知非自先生倡之,聖賢己先詔之矣。

先生之祠所至增修,而先生之旨不明,則誰之憂乎?子等與有責矣。」


  

祠始議于予師大中丞鑒塘朱公、同年操江元張公,二公皆當時名臣。贊成於下,則予同年兵憲玉峰侯君,都諫文台吳君、太守滄南何君。蔡君下車未幾,首先茲典,可謂知所重矣。是為記。

(錄自《願學集》卷五下)

重修陽明先生祠碑記

陶望齡

物必有職,得職而後物舉。農職耕,工職器,胥職簿領,商職貿遷。耕、器、簿領、貿遷者,所以為農、工、胥、商者也。性者,人之所以為人,故人之職在乎知性。

農不知耕,工不知器,胥不知簿領,商不知貿遷,是謂失職,失職則無以為農工胥商。魁然命為人,而不知性何狀,此亦失人職矣。群職墜一則一事曠,人職失則人曠,古先賢哲,皆畢世以研之,群居以辨之,黽黽亟亟,若甚饑祁寒之不可解,幾以修人職而憂其曠耳。吾無遠引,維我陽明先生,天授超穎,平生所建立,尺節寸膏,分丐數輩,皆足憑睨而介立,榮名而潤身,而先生視若秋雲絢空,不足有也。

自登朝蒞官,至窮愁竄逐之鄉,鋒馳刃接之地,岩□□□之時,靡不儔侶,正衣冠,征詰講明於此學。雖處群姍,涉至險,而不變不疑,蓋明此之謂人悖則禽、迷則鬼矣。人曠而入于鬼與禽,此至痛也,至哀也,先生憂之,故拳拳思與天下共舉其人職,無使曠佚,而標指二字,以立判乎人禽鬼之關,所謂良知者是也。

夫自私用智,生民之通蔽也。自私者,存乎形累;用智者,紛乎心害;此未達于良知之妙也。混同萬有,昭察天地,靈然而獨運之謂知;離聞泯睹,超絶思慮,寂然而萬應之謂良;明乎知而形累捐矣,明乎良而心害遣矣,良知者所以為人而遠禽與鬼之路也。誠舉人職,則先生之學不可一日而不明,其功亦不容一日而泯。

道衰教湮,良知為鈴說,末谷侮聖耳;斁心訾友,指為浮浪之談,迂緩不切之務,詞章聲利,汩汩滔滔,終身于氛霧醉眠之境,而猶自居為實修庸履。嘻!其亦惑矣!

先生祠堂肇建於嘉靖十六年,時御史周公汝員實成之,有司以歲時庀俎豆,門人自汝中先生以降,嘗率其鄉人講會于中。歲既久,像設榱桷,丹青弗嚴,階城陵夷,垣記庭穢。御史皖魯岳方公以鹺使者省方會稽,祗謁祠下,爰檄山陰令余君以贖金若干兩,鳩工飭新之。再閲旬,夷者圭,敗者堅,黯者煥,登先生堂,為之改觀易慮,若懦起什植而暗破也。

方公尊人談道江、淮之間,蔚為儒宗,人稱本庵先生。公紹明庭聞,超然自得于良知之傳,獨契微奧,嘉與越人士修舉絶學,作新之旨;寓諸廟貌。工甫竣,會巡撫都御史贛紫亭甘公視師海上,道越,乃用牲于祠,大鳩其郡縉紳文學之士,登壇講道,為言良知在日用,非闊迂虛遠之謂,聞者灑然。蓋祠之興七十餘祺,而二公始以憲節之重式臨之,褒崇闡繹,相賁于一時,甚盛事也。

山陰令過予,請鏤文牲石,以紀其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