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196


作者:王陽明
頁數:196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自此知雜揉,或慮真妄抉擇之難,不知本然之體昭明靈覺,本無所昧,動于意而知能雜揉,亦即此體足以自知而抉擇之,著誠去偽,不容不力至於無有乎弗良,則無有乎弗誠。故知也者,誠之源也。自此知渺徽,或慮酬酢變化之難,不知本然之體圓瑩洞徹,本無所遺,交乎物而客形變化,亦即此體足以盡物而精察之,博學切問,不容不至,至於無有乎弗格,則無有乎弗良。故知也者,物之則也。

同此知謂之性,致此知謂之學。周旋物則,充積誠意,發之肫肫然不可已,極于高高乎不可尚。合內外,一寂感,是謂天性之盡而至善之止也。以此而質于往聖:其曰:「道心之微」,即良知之發也;其曰「惟精惟一」,一此道心,即致知而誠也。

「博文」,則知貫乎物而無有不格;「約禮」,則知皆天理而無有不誠。固質之而不謬。以此而證之前賢,「未發之中」,此知之中涵;「即發之和」,此知之貫徹。義而曰「集」,即物無不正;配義與道,即意無不誠。

亦參之而不惑。故致知盡性之說,傳而習之,及門之徒不能不錄。而蒙泉孫公廣先生手授之澤,亦自惡可已也。惟《錄》名「傳習」,則傳習之指非曾子獨得孔氏之宗者乎?嘗觀聖門之宗獨歸曾氏,而曾子稱服吾友則惟顏子。



  
二賢之在當時,顏子嘗識聖道之高深變化矣,曾子嘗親受大學、孝經之指矣,然所謂傳習者,豈在是哉?顏子之學,博我之文,約我之禮,竭吾之才,然後卓見聖道至,雖欲從聖人而求之亦自無由。曾子之學,自察自欺,自求自慊,必慎獨知,然後竟以魯得之至,雖欲媲有若之似聖人,亦不可得傳而習之,斯其至矣。然則斯錄盛傳海內,君子以能演先生良知之訓為傳習乎?抑自信自知,何者為良,先明乎善,益進于誠,凡功利之溺此良知,誇門之障此良知,意見之害此良知,皆如自治痛養,自致其力,以自有之知,盡自有之性,以此尊其所聞為傳習矣乎?嗚呼!先生之學,真孔氏秘傳,而以先生之道,反身而自得之,如顏、曾之善習者誰也?敢告同志相最善習,庶無負先生傳教之意雲爾。時嘉靖辛亥夏日,門下後學德清蔡汝楠謹書。

(錄自《傳習錄》蔡汝楠校刻本)

題傳習錄後

董 沄


  

斯道之在天下,雖天命人心之固有,其盛衰顯晦,實由氣數。文、武之後,斯道與王跡俱降,漸遠漸微,不絶如綫,曆數百年,至仲尼一唱而天下響應。仲尼之後,至孟子沒有遂絶,歷戰國、秦、漢,如滅燭夜行。以及炎運之末,黃、郭、荀、陳諸豪傑,林然而起,要雖非中道,而其發於義理,根於天性,輓回人心,則不可誣也。

東井先祥,德星後聚,豈偶然哉!自是而文廢焉,至于隋而文中子振之,門人千餘,澤雖不被于天下,而斯文賴以一延。自是而文又廢焉,至于宋而濂、洛、關、閩諸大儒出而昌之,五星聚奎,斯道於是乎大明矣。然天下之士,見在上者之崇重乎此也,遂借之以為利祿之梯,講之愈明,而失之愈遠,大非先儒之初心矣。以至于今,而篤生陽明夫子,提天下之耳,易天下之轍,海內學者,復鄉應焉,而五星聚室,是豈人力所能為哉?蓋自孔子以迄于茲,凡四廢興矣。

(錄自日本蓬左文庫藏《王門宗旨》十三《從吾道人語錄》)

傳習錄序

王宗沐

《傳習錄》,錄陽明先生語也。四方之刻頗多,而江右實先生提戈講道處,獨缺焉。沐乃請于兩台,合續本凡十一卷,刻置學宮。諸生集而請曰:「願有以療之。

」余愀然曰:「來!二三子是尚有待于余言乎?夫言非先生得已也。自先生之歿,則學稍稍失其旨,繁言朋,興門戶,峙張規,為儒名,而實衰焉。非不能言也,是用與二三子剪裁浮華,反歸本實,以獨得先生之意于曠世之下,而尚有待於言乎?孔子曰:予欲無言。而又曰:無隱學而必待於言也。

則二者實背而馳。如其不待於言也,則所謂無隱者蓋有在矣。且爾亦知先生始得之勤也,而其後之不能無憂乎?」

諸生曰:「未之聞也。雖然,願卒言之。」

曰:「天命流行,物與無妄,在天為不已之命,而在人為不息之體。孔門之所謂仁者,先生之所謂知也。自程純公之歿,而聖人之學不傳,沉酣傳注,留心名物,從其求于外者,以為領略貫解,而一實萬分、主靜立極之義微矣。夫天下莫大於心,心無對者也,博厚高明,配于天地,而彌綸參贊,際于六合,雖堯、舜之治與夫湯、武之烈,皆心之照也。

從事於心者,愈斂而愈不足;從事於言者,愈贅而愈有餘。不足者日益,而有餘者日損。聖愚上下之歧,端在於是。此先生所以冒忌負謗,不恤其身而爭之於幾絶之餘,而當時之士,亦遂投其本有,皆能脫驂解縶,翕然從先生於驟聞之日者也。

爭之不明而有言,言之稍聚而為錄。今不據其錄而求其所以為學也,乃復事於言,是其不得已者,反以誤後人而貽之爭耶?且先生之得,是亦不易矣。先生顧其始,亦嘗詞章而博物矣。展轉牴觸,多方討究,妝綴於平時者,辨藝華藻,似復可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