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210


作者:王陽明
頁數:210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有何可思慮得?學者用功,雖千思萬慮,只是要復他本體。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來。若安排思索,便是自私用智矣。」《啟周道通書》據陳榮捷先生考證,作為嘉靖三年春以後(《王陽明傳習錄詳註集評》頁二二),而南大吉嘉靖三年十月就把此書收入了《續刻傳習錄》。

故知陽明解釋《繫辭》「何思何慮」的思想,當形成於嘉靖元年至三年之間,而記載該思想的《答歐陽崇一書》亦必作於此時間無疑。

其二,《答聶文蔚》二書作於嘉靖五年後乃確鑿無疑。其中第一書中如「春間遠勞迂途枉顧,問證卷卷」等語,即指嘉靖五年聶豹以御史巡按福建,渡錢塘江首次拜見陽明之事(四)(參見《陽明年譜》【嘉靖五年】 條及《陽明全書》卷六《與陳惟浚》)。後聶豹在《啟陽明先生書》中也記錄了「丙戌(嘉靖五年)之復迄今,兩易寒暑矣」(《聶雙江先生文集》卷四)的懷念之語。因陽明當時已重病在身,故在第一書中又有「咳疾署毒,書劄絶懶」等語。

而第二書則錄有聶豹作於嘉靖七年的《啟陽明先生書》中的一些話,如「文蔚曰:欲於事親從兄之間,而求所謂良知之學」等,又陽明逝世于該年,故知第二書必作於嘉靖七年。由此可見,《答聶文蔚》二書不可能被南本尤其是薛本所收。



  
正因為佐藤一齋所據並非南大吉嘉靖三年的原刻本,所以在其得出的結論中也就有錯斷(如《答聶文蔚》第一書,《年譜》之記載並沒有錯)和論據不足(如《答歐陽崇一》、《答人論學書》(五),《年譜》的記載的確有誤,但佐藤氏所據本身卻不能成立)之處了。

至于錢德洪所依據的南本以及其所編著的《陽明年譜》之記載,亦有諸多可疑之處。例如:



  
(一)錢所據南本凡九篇,其中收有成於嘉靖五年後的《答聶文蔚》第一書。可見該南本亦恐非南大吉之原刻本。日本學者今井宇三郎為證明錢所據南本為原刻本,而提出了「一五二四年(嘉靖三年)的原型南本並未完成,要到一五二六年才能完成南本」(斯文載一九四五年合併號《全書本傳習錄考》)的推測。但至今國內外的陽明學者尚未找到能支持這一推測的證據。

(二)《年譜》載「大吉取先生論學書復增五卷續刻於越。」佐藤一齋謂南本乃四卷,「曰五卷者謬矣」。陳榮捷據日本三輪執齋《標註傳習錄》所言,又以佐藤氏之說為誤。筆者認為,因錢德洪、佐藤一齋、陳榮捷所據之南本皆非南大吉之原刻本,因而所謂五卷、四卷說都未必可靠。

陽明本人及南本序言都只說「二冊」,而未言卷數,故以存疑為妥。

《續刻傳習錄》另有日本內閣文庫藏本(未見)和京都大學附屬圖書館藏衡湘書院重印本。前者分六卷。前三卷為徐愛等所錄,與今本《傳習錄》上卷同。後三卷收錄了《答徐成之》二書、《示弟立志說》、《訓蒙大意》、《答羅整庵書》和《答友人論學書》。

後者乃嘉靖三十年蔡汝楠校刻本的重印本。全書分七卷。前三卷同於現通行本之上卷。後四卷收有《答徐成之》二篇、《答羅整庵少宰書》、《答人論學書》、《答周道通書》、《答陸原靜書》二篇、《示弟立志說》及《訓蒙大意》九篇(均成書於嘉靖三年前【六】 )。

卷首除載有南大吉原序外,還載有嘉靖三十年孫應奎序,卷末有蔡汝楠後敘。孫序和蔡敘均謂此錄乃陽明手授孫,孫按部至衡,令蔡刻於石鼓書院。佐藤一齋云:「《立志說》、《訓蒙大意》並系大吉所錄。」(《傳習錄欄外書》卷中)不知何據。

但錢德洪《傳習錄》中卷序未提《立志說》和《訓蒙大意》,也未必可作為南大吉原刻本所收篇目之證據。比較諸本,筆者較同意日本學者大西晴隆的推斷,即唯蔡汝楠校刻本保持了南大吉初刻本的原型,其他諸本均為南本之改編本或續補本(參見日本明德出版社《王陽明全集》第一卷《解說》)。事實上,自嘉靖三年南大吉《傳習錄》刻本行于世後,確有不少學者對其作過校正改編。如嘉靖七年,聶豹、陳九川就對《傳習錄》「重加校正,刪復纂要,總為六卷,刻之於閩」(《聶雙江先生文集》卷三《重刻傳習錄序》)。

故陽明弟子王宗沐謂:「《傳習錄》錄陽明先生語也,四方之刻頗多。……(萬曆年間)沐乃請于兩台合續本凡十一卷,刻置學宮。」(《傳習錄諸序》,日本碩水文庫藏鈔本)正因為各種版本相互混雜,從而使錢德洪在重編《傳習錄》時,也無意中把改編本當作了原刻本。而後世又以錢序為據,以致錯上加錯。

嘉靖七年(公元一五二八年)十一月,錢德洪、王畿赴廣信奔陽明師喪,訃告同門,收錄陽明遺言。三年後同門各以所記見遺,錢「擇其切于問正者,合所私錄,得若千條」(錢德洪《傳習錄》下卷跋)。然當時「未敢示人,不意為好事者竊錄」(《陽明全書》卷三十六錢德洪《論年譜書》)。嘉靖十三年,德洪主試廣東,其錄已入嶺表。

書未遂(見《王龍溪先生全集》卷二十《錢緒山行狀》)。嘉靖三十三年,同門曾才漢得錢氏手鈔本,復傍為采輯,名曰《陽明先生遺言錄》,刻行于湖北江陵〔七〕。後德洪讀之,「覺當時採錄未精,乃為刪其重複,削去蕪蔓,存其三之一,名曰《傳習續錄》,復刻於寧國(今安徽宣城一帶)之水西精舍」(《傳習錄》下卷錢德洪跋)。《傳習續錄》嘉靖三十三年間東刻本卷首所載錢德洪序亦有此事之記載,但時間和過程有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