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249


作者:王陽明
頁數:249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公其慎厥終,惟安親是圖,以庶幾無憾焉耳已,豈以徼福于躬,利其嗣人也哉?雖然,仁人孝子,則天無弗比,無弗祐,匪自外得也。親安而誠信竭,心斯安矣。心安則氣和,和氣致祥,其多受祉福以流衍於無盡,固理也哉!」他日見于公,以鄉人之言問焉。公曰:「信。

」以守仁之言正焉,公曰:「嗚呼!是吾之心也。子知之,其遂志之,以訓於我子孫,毋替我先公之德!」

賓陽堂記

戊辰



  
傳之堂東向曰「賓陽」,取《堯典》「寅賓出日」之義,志向也,賓日,義之職而傳冒焉,傳職賓賓,羲以賓賓之寅而賓日,傳以賓日之寅而賓賓也,不曰日乃陽之屬,為日、為元、為善、為吉、為亨治,其於人也為君子,其義廣矣備矣。內君子而外小人,為泰。曰:「賓自外而內之傳,將以賓君子而內之也。傳以賓君子,而容有小人焉,則如之何?」曰:「吾知以君子而賓之耳。

吾以君子而賓之也,賓其甘為小人乎哉?」為賓日之歌,日出而歌之,賓至而歌之。歌曰:

日出東方,再拜稽首,人曰予狂。匪日之寅,吾其怠荒。東方日出,稽首再拜,人曰予憊。匪日之愛,吾其荒怠。

其翳其暳,其日惟霽;其昫其霧,其日惟雨。勿忭其昫,條焉以霧;勿謂終翳,或時其暳。暳其光矣,其光熙熙。與爾偕作,與爾偕宜。

條其霧矣,或時以熙;或時以熙,孰知我悲!

重修月潭寺建公館記

戊辰


  

隆興之南有岩曰月潭,壁立千仞,檐垂數百尺。其上澒洞玲瓏,浮者若雲霞,亙者若虹霓;豁若樓殿門闕,懸若鼓鐘編磬;幨幢纓絡,若摶風之鵬,飜集翔鵠,螭虺之糾蟠,猱猊之駭攫;譎奇變幻,不可具狀。而其下澄潭邃谷,不測之洞,環秘回伏;喬林秀木,垂蔭蔽虧;鳴瀑清溪,停洄引映。天下之山,萃于雲、貴;連亙萬裡,際天無極。

行旅之往來,日攀緣下上于窮崖絶壑之間,雖雅有泉石之癖者,一入雲、貴之途,莫不困踣煩厭,非復夙好。而惟至于茲岩之下,則又皆灑然開豁,心洗目醒;雖庸儔俗侶,素不知有山水之遊者,亦皆徘徊顧盼,相與延戀而不忍去。則茲岩之勝,蓋不言可知矣。

岩界興隆、偏橋之間各數十里,行者至是,皆憊頓饑悴,宜有休息之所。而岩麓故有寺,附岩之戍卒官吏與凡苗夷犵狇之種連屬而居者,歲時今節皆於是焉厘祝。寺漸蕪廢,行禮無所。憲副滇南朱君文端按部至是,樂茲岩之勝,憫行旅之艱,而從士民之請也,乃捐資庀材,新其寺于岩之右,以為厘祝之所。

曰:「吾聞為民者,順其心而趨之善。今苗夷之人,知有尊君親上之禮,而憾于弗伸也,吾從而利道之,不亦可乎!」則又因寺之故材與址,架樓三楹,以為部使者休食之館。曰:「吾聞為政者,因勢之所便而成之,故事適而民逸。今旅無所舍,而使者之出,師行百里,饑不得食,勞不得息。

吾圖其可久而兩利之,不亦可乎!」使游僧正觀任其勞,指揮逖遠,度其工;千戶某某相其役。遠近之施捨勤助者欣然而集,不兩月而工告畢。自是饑者有所炊,勞者有所休,遊觀者有所舍,厘祝者有所瞻依,以為竭虔效誠之地;而茲岩之奇,若增而益勝也。

正觀將記其事于石,適予過而請焉。予惟君子之政,不必專于法,要在宜於人;君子之教,不必泥于古,要在入于善。是舉也,蓋得之矣。況當法綱嚴密之時,眾方喘息憂危,動虞牽觸,而乃能從容于山水泉石之好,行其心之所不愧者,而無求免于俗焉。

斯其非見外之輕而中有定者,能若是乎?是誠不可以不志也矣!

寺始於戍卒周齋公,成於游僧德彬;增治于指揮劉瑄、常智、李勝及其屬王威、韓儉之徒;至是凡三緝。而公館之建,則自今日始。

玩易窩記

戊辰

陽明子之居夷也,穴山麓之窩而讀《易》其間。始其未得也,仰而思焉,俯而疑焉,函六合,入無微,茫乎其無所指,孑乎其若株。其或得之也,沛兮其若決,聯兮其若徹,菹淤出焉,精華入焉,若有相者而莫知其所以然。其得而玩之也,優然其休焉,充然其喜焉,油然其春生焉;精粗一,外內翕,視險若夷,而不知其夷之為厄也。

於是陽明子撫幾而嘆曰:「嗟乎!此古之君子所以甘囚奴,忘拘幽,而不知其老之將至也夫!吾知所以終吾身矣。」名其窩曰「玩易」,而為之說曰:

夫《易》,三才之道備焉。古之君子,居則觀其象而玩其辭,動則觀其變而玩其占。觀象玩辭,三才之體立矣;觀變玩占,三才之用行矣。體立,故存而神;用行,故動而化。

神,故知周萬物而無方;化,故範圍天地而無跡。無方,則象辭基焉;無跡,則變占生焉。是故君子洗心而退藏於密,齋戒以神明其德也。蓋昔者夫子嘗韋編三絶焉。

嗚呼!假我數十年以學《易》,其亦可以無大過已夫!

東林書院記

癸酉

東林書院者,宋龜山楊先生講學之所也。龜山沒,其地化為僧區,而其學亦遂淪入于佛老訓詁詞章者且四百年。成化間,今少司徒泉齋邵先生始以舉子復聚徒講誦于其間。先生既仕而址復荒,屬於邑之華氏。

華氏,先生之門人也,以先生之故,仍讓其地為書院,以昭先生之跡,而復龜山之舊。先生既已紀其廢興,則以記屬之某。當是時,遼陽高君文豸方來令茲邑,聞其事,謂表明賢人君子之跡,以風勵士習,此吾有司之責,而顧以勤諸生則何事?爰畢其所未備,而亦遣人來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