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王陽明全集    299


作者:王陽明
頁數:299 / 462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王陽明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弱冠,提學張公時敏試其文,與少傅木齊謝先生相甲乙,並以狀元及第奇之,名遂起,故家世族爭禮聘為子弟師。浙江方伯祁陽寧君良擇師與張公。張公曰:「必欲學行兼優,無如王某者。」寧親造其館,賓禮之,請為子師,延至祁陽,湖湘之士聞而來從者踵相接。

居寧之梅莊別墅。墅中積書數千卷,日夕諷誦其間,學益進。祁俗好妓飲,公峻絶之,三年如一日,祁士有化服者。

歸,連舉不利。成化庚子,發解浙江第二人。明年辛丑,廷試第一甲第一人,授翰林院修撰。甲辰,充廷試彌封官。

丁未,同考會試。弘治改元,戊申,與修《憲廟實錄》,充經筵官。己酉,滿九載,以竹軒公憂去。癸丑,服闋,遷右春坊右諭德。



  
丙辰,命為日講官,賜金帶四品服。公講筵音吐明暢,詞多切直,每以勤聖學,戒逸豫,親仁賢,遠邪佞為勸。孝廟嘉納焉。內侍李廣方貴幸;嘗講《大學衍義》,至唐李輔國結張後表裡用事,眾以事頗涉嫌,欲諱之,公朗然誦說,無少避忌,左右皆縮頭吐舌。

上樂聞之不厭。罷講,遣中官賜尚食。

皇太子出閣,詔選正人輔導,用端國本。公卿多薦公。自是日侍東宮講讀,眷賜加隆。

戊午,命主順天鄉試。辛酉,再主鄉試應天,得士為多。壬戌,遷翰林院學士,食從四品祿,命授庶吉士業修《大明會典》為纂修官。書成,遷詹事府少詹事,兼學士,掌院事,與編纂《通鑒纂要》。

是歲遷禮部右侍郎,仍兼日講。武廟嗣位,遣祭江淮諸神。乞便道歸省。以岑太夫人年高,乞歸便養,不允。

明年改元。丙寅,瑾賊竊柄,士夫側足立,爭奔走其門,求免禍。公獨不往。瑾銜之。

時伯安為兵部主事,疏瑾罪惡。瑾矯詔執之,幾斃廷杖,竄南荒以去。瑾復移怒于公。尋知為微時所聞名士,意稍解,冀公一見,且將柄用焉。


  

公竟不往,瑾益怒。丁卯,遷南京吏部尚書,猶以舊故慰言,冀必往謝,公復不行。遂推尋禮部舊事與公本不相涉者,勒令致仕。既歸,有以其同年友事誣毀之者。

人謂公當速白,不然且及罪。公曰:「是焉能浼我?我何忍訐吾友?」後伯安復官京師,聞士夫論及此,將疏辨于朝。公馳書止之曰:「汝將重吾過邪?」

公性至孝。初,竹軒公病報至,當道以不受當遷官,宜出受新命,公臥家不出,日憂懼不知所為。逾月,訃始至,慟絶幾喪生。襄葬穴湖山,遂廬墓下。

墓故虎穴,虎時群至,不為害,久且益馴,人謂孝感。比致仕,岑太夫人年近百歲,公壽逾七十,猶朝夕為童子嬉戲以悅親;左右扶掖,不忍斯須去側。太夫人卒,塊苫擗踴,過毀致疾。及葬,徒跣數十里,疾益甚,竟以是不起。

處諸昆弟篤友愛,祿食贏餘,恆與共之,視其子若己出。氣質醇厚,坦坦自信,不立邊幅。議論風生,由衷而發,廣廷之論,入對妻孥無異語。人有片善,亟稱之;有急,惻然赴之。

至人有過惡,則盡言規斥,不少回曲,坐是多遭嫉忌。然人諒其無他,則亦無深怨之者。識宏而守固,百務紛沓,應之如流。至臨危疑震盪,眾披靡惶惑,獨卓立毅然不為變若是。

蓋有人不及知者矣。

公之學一出於正,書非正不讀。客有以仙家長生之術來說者,則峻拒之曰:「修身以俟命,吾儒家法。長生奚為?」儉素自持,貨利得喪,不屑為意。樓居厄于火,貲積一空。

親朋來救焚者,款語如常。為詩文取達意,不以雕刻為工,而自合程度。所著有《龍山稿》、《垣南草堂稿》、《禮經大義》諸書,《雜錄》、《進講余抄》等稿,共四十六卷,藏於家。

初配贈夫人鄭氏,淵靜孝悲,與公起微寒,同貧苦,躬紡績以奉舅姑。既貴,恭儉不衰。壽四十一,先公三十六年卒。繼室趙氏,封夫人。

側室楊氏。子男四:長即伯安,守仁名,別號陽明子,其學邃於理性,中外士爭師之,稱陽明先生。次守儉,太學生。次守文,郡庠生。

次守章。女一,適南京工部都水郎中同邑徐愛。初,鄭夫人祔葬穴湖,已而改殯郡南石泉山。石泉近有水患,乃卜今地葬公雲。

惟古賢人君子未遇之時,每以天下國家為己任。出而登仕,其所遭際不同,而其志有遂有不遂,非人之所能為也。公少負奇氣,壯強志存用世。顧其職業恆在文字間,而未能達之於政。

際遇孝宗,講筵啟沃,聖心簡在,柄用有期。不幸龍馭上賓,弗究厥用。晚登八座,旋見沮于權奸,偃蹇而歸。豈非天哉!然有子如伯安,所建立宏偉卓犖,凡公之所欲為,噤而不得施用者,皆于其子之身而顯施大發之,公又親及見之,較之峻登大受既久且專,而泯然無聞于世者,其高下榮辱宜何如也?王氏之先,有植槐于庭,蔭後三公者,遁石翁「大有」之占,其類是乎?銘曰:

孰不有母,孰如公母壽。七十之叟,傞傞拜舞,百歲而終,歸得其所。孰不有子,公子天下士。亶其忠勤,以事其事,不有其身,惟徇之義。

是子是父,允文允武,勛在冊府,帝錫之爵土。其生不負而歿不朽,銘以要諸久。

海日先生行狀

陸深

先生姓王氏,諱華,字德輝,別號實庵,晚復號海日翁。嘗讀書龍泉山中,學者又稱為龍山先生。其先出自晉光祿大夫覽之曾孫、右軍將軍羲之,由琅琊徙居會稽之山陰。後二十三代孫迪功壽又自山陰徙餘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