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施公案    288


作者:佚名
頁數:288 / 625
類別:推理懸疑

 

作者:佚名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施公聽說,把驚堂一拍,喝道:「好大膽的淫婦!現在有見證在此,等與你對質明白,那時尚有何說?」命提見證。差役即刻將小毛帶到下面。施公問道:「你就是小毛,姓什麼?多大歲數了?王開槐究竟怎樣身死?你可從實招來。」小毛道:「小的姓韓,在朱家放牛,今年十五歲。八月初五夜,約三更時分,忽聽隔壁王家有人喊:『救命!』聲音卻不高。後來又聽見他家小女兒大哭兩聲,也就是不哭了。小的當時也不知何事,只索罷了。等到天明,忽然王家大奶奶起來,說是他家大爺與他家女兒,全得了病死了。復又到小的主人家中,央小的去接他婆婆。後來小的閒談中,說起夜間喊求饒命的話,他家老奶奶就說是『謀死親夫,毒斃幼女』,就去往縣裡告咧!這就是小的實供,別無虛謊。」施公道:「本部堂問你:他平時夫妻吵閙,你可知道麼?」小毛道:「小的間或知道。」又問道:「你可知王開槐不在家,有什麼人到他家來走動呢?」小毛道:「外人並不曾看見過。」施公又道:「這李氏回娘家,一月去幾次呢?」小毛道:「有時今去明天來,也有兩三天、三五天不等。」施公聽罷,又命帶李卜仁。差役答應,即刻帶到,跪在下面。施公問道:「你向來作何營生?年紀幾何?為什麼縱容女兒在家宣淫,不加防範?以致謀死親夫,毒斃幼女。爾可從實一一招來,本部堂尚可從寬,兔爾之罪。」李卜仁在下磕了個頭回道:「小的今年五十八歲,向為裁縫生理。女兒雖時常回家,只時暫來暫去,連三天都沒在家過的。因為女婿的母親年紀甚大,無人服侍,亦門戶要緊。若問女婿是女兒謀害死的,小的實在不知底細。說害死的時節,小的也只道女兒不端,聽憑夫家去告。即到縣大老爺前來相驗,說是:實系暴病而死,因此小的才告他的誣告。後來經人說開,小的也就罷了。至于將女兒帶回,因據女兒說,他婆婆任意辱罵,萬難相處。後來女兒氣忿不過,欲尋個自盡,小的因此先將女兒帶回來,過一兩月,再送他回去。若說姦夫究竟何人?小的不敢妄指的,還求大人明察。」施公道:「本部堂再問你:你女兒所穿的桃紅湖縐的棉襖,究系何人與她的?」卜仁道:「這日女兒回來,就說是與女婿賭氣。因為叫女婿做湖縐棉襖,女婿不肯,後來女兒又說:『爹呀!這件衣服要多少錢呢?』小的就告訴她,差不多要十二弔錢,做得成功。後來女兒就拿出四兩銀子。小的當時問她,這銀子從哪裡來的呢?‘因為女婿不過手藝人。」

施公說:「這卻問的不錯。她便怎麼回答你呢?」又說:「我女兒說:『這銀子是女婿的一個舅表兄,現在江南跟官,不久回來,到他家看見表弟娶了新婦,把的見面禮兒。』小的聽說這話,也就不追問了。當時把銀子拿了過來,便就代添幾弔錢,自己的工,做了一件桃紅湖縐的棉襖。」施公聽罷,有了表兄,便問王陸氏道:「你可是有個在江南跟官的外甥麼?」王陸氏道:「這個外甥,還是娶媳這年走了一趟,從此並不曾來過。」

施公道:「你外甥把了四兩銀子,給你媳婦做見面禮的麼?」

王陸氏道:「卻不知道。」施公又問王李氏道:「你這四兩銀子從何而來?快講。」王李氏道:「委實是表大伯給的。當時婆婆不在面前,丈夫那日還在家,親自見的。」施公道:「你婆婆既不知道,你丈夫又死無對證,本部堂不動刑,你不肯招來。拖下去先掌嘴四十。」差役答應,當即一面打了二十。王李氏仍是不招。施公又命鞭背。差役又將外衣褫下,即一五一十,鞭了二十下背花。王李氏但喊:「冤枉!」並無口供。施公便命且先收監,李卜仁着一併收押。施公退堂。欲知王李氏如何謀害親夫,毒斃幼女,且看下回分解。


  



  
269回  集英軒因夢悟詩 枯樹嶺開棺檢驗

卻說施公回轅,參詳了一回,只得安寢。睡至三更時分,忽覺信步走出轅門。走有半裡之路,便是宿遷縣門。又往城外走去,過了吊橋,見左首有座大廟,廟前叢聚多人在那裡。又聞人說:三齊廟門口,死了一人,不知是哪家的兒子。施公聽說,便走過去看。及至走到跟前,並無死屍,只是一班江湖上賣藝的人在那裡變戲法。圍了一堆人,在那裡看熱閙。施公也站下來去看。只見那變戲法的:先變了些瓜果,又變了兩隻雀子、一隻山鷄,到後來竟變出一具棺材;旁邊立了一個人,好象公門中仵作模樣,手中掌了一柄斧頭,忽然又不見了。一會子又裝出一男一女,男的是書生打扮,女是俊俏佳人,在那裡彼此戲謔。倏忽間一男一女,杳無蹤影。又裝出一個儒生,搖搖擺擺,走了出來,手中執了一柄白紙扇,嘴裡咿咿呀呀唸著詩。施公仔細聽去,只聽念道:花事闌珊夢醒遲,玉人斜立倚花枝;春光已逐東風去,害殺相思弱不支!

施公聽罷暗道:「只不是詠的傷春詩嗎?」正自說著,又見那儒生去換了衣服,仍就是賣武藝打扮,復到當場耍起拳來。

看了一回,以前變戲法,以後打賣拳。單這中間變棺材,裝儒士,是個什麼意呢?一會子人也散了,拳也不打了,施公也走了。忽聽人說:「宿遷縣衙門失火。」施公趕緊往城根跑去。不料人多路擠,走到吊橋,忽然橋樑坍下一角,許多人跌入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