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古文觀止譯注    358


作者:吳楚材
頁數:358 / 555
類別:古典散文

 

作者:吳楚材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作者小傳】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縣(今浙江富陽縣)人。他一生經歷了晚唐文宗至哀宗七個朝代,目睹並身歷唐王朝從衰敗到滅亡的過程。據《舊五代史·羅隱傳》載,他早有才名,「詩名于天下,尤長於詠史,然多所譏諷,以故事部分中第」。這「譏諷」,顯然就是出於他對現實的不滿。事實上,不僅是詩,他的文章也飽含譏諷。由於十次參加進士考試,都遭到失敗,使他更是憤世嫉俗,在詩文中形成一種嘲諷的筆調和批判的風格。為了應付考試,他「隨貢部以淒惶,將帖十上;看時人之顏色,豈止一朝」(《謝湖南于常侍啟》)。為了謀生,他更不得不奔走四方,投靠地方郡守,謀求一個幕僚佐吏之職,所謂「命薄地卑,一十二年,看人變化,請事筆硯,以資甘旨」(《湖南應用集序》)。因為這是他的自我寫照,便只有沉痛之言,沒有嘲諷意味了。最後,他五十五歲的時候,回到故鄉浙江。節度使錢鏐委任他作掌書記、節度判官等職。朱溫篡奪唐朝政權,建立梁朝,羅隱勸說錢鏐舉兵討伐,說:「縱不成功,猶可退保杭越,自為東帝,奈何交臂事賊?」(見《吳越備史》)羅隱把朱溫稱為「賊」,固然表明他忠於唐朝的正統思想,但也表明他對殘民以逞的軍閥的憎恨。相比之下,同是割據稱雄的錢鏐,對待他所統治地區的人民尚是寬仁的,所以羅隱把征討逆賊朱溫的希望寄託於他。但錢鏐不能聽從。

羅隱的著作有:《江東甲乙集》、《淮海寓言》(已佚)及《讒書》等。雍文華校輯的《羅隱集》,是中華書局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之一,收集羅隱現存作品(也有個別偽作),較為完備。
【題解】這篇《英雄之言》是《讒書》中的一篇。《讒書》是羅隱自編的雜文集,共五卷六十篇文章(缺二篇),編次於唐懿宗咸通八年(867),這年羅隱三十四歲。據他的自序,書名《讒書》,乃是「自讒(自我譭謗)的意思。又說他著書的原因和目的,在於“無其位則著私書而疏善惡,斯所以警當世而誡將來也」。可見他名為「自讒」,實際則是「警世」。全書思想敏鋭,筆鋒凌厲。



  
《英雄之言》所批評的是借「救民塗炭」口號而竊取政權的帝王們的本性。在他看來,搶財物的是強盜,取國家的也是強盜。他舉漢高祖劉邦與楚霸王項羽為例,他們奪取天下的本心,不過是羡慕覬覦秦始皇的「靡曼驕崇」,一個是想住進他的宮殿,一個是想坐上他的寶座,如此而已。這種對於封建帝王起事創業的揭發,無疑是大膽而辛辣的,在當時更是針對性很強的。晚唐藩鎮割據,群雄蜂起,個個都想取唐朝天下而代之,這些人有許多本來就是「群盜」出身。因此,如果說羅隱這篇文章,揭發的就是當時這批竊國大盜,也是可以的。全篇短短二百來字,以簡捷警策取勝,代表晚唐犀利激拗的文風。
物之所以有韜晦者[1],防乎盜也。故人亦然。夫盜亦人也,冠屢焉[2],衣服焉。其所以異者,退遜之心[3]、正廉之節[4],不常其性耳[5]。2視玉帛而取之者[6],則曰牽于寒餓[7];視家國而取之者,則曰救彼塗炭[8]。牽于寒餓者,無得而言矣。救彼塗炭者,則宜以百姓心為心。而西劉則曰:「居宜如是」[9],楚籍則曰「可取而代」[10]。意彼未必無退遜之心、正廉之節,蓋以視其靡曼驕崇[11],然後生其謀耳。為英雄者猶若是,



  
況常人乎?是以峻宇逸游[12],不為人所窺[13]者,鮮也。

——選自中華書局標點本《羅隱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