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舊唐書 下    271


作者:劉昫
頁數:271 / 550
類別:歷史

 

作者:劉昫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伏以則天皇后,初以聰明睿哲,內輔時政,厥功茂矣。及弘道之際,孝和以長君嗣位,而太后以專制臨朝;俄又廢帝,或幽或徙。既而握圖稱籙,移運革名,牝司燕啄之蹤,難乎備述。其後五王建策,皇運復興,議名之際,得無降損。必將義以親隱,禮從國諱,苟不及損,當如其常,安可橫絶彞典,超居帝籍?昔仲尼有言,必也正名,故夏、殷二代為帝者三十世矣,而周人通名之曰王;吳、楚、越之君為王者百餘年,而《春秋》書之為子。蓋高下自乎彼,而是非稽乎我。過者抑之,不及者援之,不為弱減,不為僭奪。握中持平,不振不傾,使其求不可得,而蓋不可掩,斯古君子所以慎其名也。
夫則天體自坤順,位居乾極,以柔乘剛,天紀倒張,進以強有,退非德讓。今史臣追書,當稱之太后,不宜曰「上」。孝和雖迫母后之命,降居籓邸,而體元繼代,本吾君也,史臣追書,宜稱曰「皇帝」,不宜曰「廬陵王」。睿宗在景龍已前,天命未集,徒稟後製,假臨大寶,于倫非次,于義無名,史臣書之,宜曰「相王」,未宜曰「帝」。若以得失既往,遂而不舉,則是非褒貶,安所辨正,載筆執簡,謂之何哉?則天廢國家曆數,用周正朔,廢國家太廟,立周七廟。鼎命革矣,徽號易矣,旂裳服色,既已殊矣!今安得以周氏年曆而列為《唐書》帝紀?征諸禮經,是謂亂名。且孝和繼天踐祚,在太后之前,而敘年制紀,居太后之下;方之躋僖。是謂不智,詳今考古,並未為可。
或曰:班、馬良史也,編述漢事,立高後以續帝載,豈有非之者乎?答曰:昔高後稱制,因其曠嗣,獨有分王諸呂,負于漢約,無遷鼎革命之甚。況其時孝惠已歿,孝文在下,宮中二子,非劉氏種,不紀呂后,將紀誰焉?雖雲其然,議者猶為不可,況遷鼎革命者乎?
或曰:若天后不紀,帝緒缺矣,則二十二年行事,何所繫乎?曰:孝和以始年登大位,以季年複舊業,雖尊名中奪,而天命未改,足以首事,足以表年,何所拘閡,裂為二紀?昔魯昭之出也,《春秋》歲書其居,曰「公在乾侯」。且君在,雖失位,不敢廢也。今請並《天后紀》合《孝和紀》,每于歲首,必書孝和所在以統之,書曰某年春正月,皇帝在房陵,太后行某事,改某制云云。則紀稱孝和,而事述太后,俾名不失正,而禮不違常;名禮兩得,人無間矣!其姓氏名諱,入宮之由,歷位之資,才藝智略,年辰崩葬,別纂錄入《皇后傳》,列于廢后王庶人之下,題其篇曰「則天順聖武后」雲。
事雖不行,而史氏稱之。
德宗初即位,鋭于求理。建中二年夏,敕中書、門下兩省,分置待詔官三十員,以見官前任及同正試攝九品已上,擇文學理道、韜鈐法度之深者為之,各準品秩給俸錢,廩餼、干力、什器、館宇之設,以公錢為之本,收息以贍用。物論以為兩省皆名侍臣,足備顧問,無勞別置冗員。既濟上疏論之曰:
臣伏以陛下今日之理,患在官煩,不患員少;患在不問,不患無人。且中書、門下兩省常侍、諫議、補闕、拾遺,總四十員,及常參待制之官,日有兩人,皆備顧問,亦不少矣。中有二十一員,尚闕人未充,他司缺職,累倍其數。陛下若謂見官非才,不足與議,則當選求能者,以代其人。若欲務廣聰明,畢收淹滯,則當擇其可者,先補缺員。則朝無曠官,俸不徒費。且夫置錢息利,是有司權宜,非陛下經理之法。今官三十員,皆給俸錢,干力及廚廩什器、建造宇,約計一月不減百萬,以他司息例準之,當以錢二千萬為之本,方獲百萬之利。若均本配人,當復除二百戶,或許其入流。反覆計之,所損滋甚。當今關輔大病,皆為百司息錢,傷人破產,積于府縣。實思改革,以正本源。又臣嘗計天下財賦耗篸之大者,唯二事焉:最多者兵資,次多者官俸。其餘雜費,十不當二事之一。所以黎人重困,杼軸猶空。方期緝熙,必藉裁減。今四方形勢,兵罷未得,資費之廣,蓋非獲已。陛下躬行儉約,節用愛人,豈俾閒官,復為冗食?籍舊而置,猶可省也,若之何加焉?陛下必以製出不可改,請重難慎擇,遷延寢罷。


  
其事竟不得行。既而楊炎譴逐,既濟坐貶處州司戶。後復入朝,位終禮部員外郎。


  
傳師擢進士,登制科乙第,授太子校書郎、鄠縣尉,直史館,轉左拾遺、左補闕,併兼史職。遷司門員外郎、知制誥,召充翰林學士。歷司勛、兵部郎中,遷中書舍人。性恬退無競,時翰林未有承旨,次當傳師為之,固稱疾,宣召不起,乞以本官兼史職。俄兼御史中丞,出為潭州刺史、湖南觀察使。入為尚書右丞。出為洪州刺史、江南西道觀察使,轉宣州刺史、宣歙池觀察使。入為吏部侍郎。太和元年卒,年五十九,贈吏部尚書。
初,傳師父既濟撰《建中實錄》十卷,為時所稱。傳師在史館,預修《憲宗實錄》未成,廉察湖南,特詔賫一分史稿,成於理所。
有子樞、詢,皆登進士第。
詢歷清顯,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禮部侍郎。咸通中,檢校戶部尚書、潞州長史、昭義節度使。為政簡易,性本恬和。奴歸秦者,通詢侍者,詢將戮之未果;奴結牙將為亂,夜攻府第,詢舉家遇害。
史臣曰:前代以史為學者,率不偶于時,多罹放逐,其故何哉?誠以褒貶是非在於手,賢愚輕重繫乎言,君子道微,俗多忌諱,一言切己,嫉之如仇。所以峘、薦坎壈于仕涂,沈、柳不登于顯貫,後之載筆執簡者,可以為之痛心!道在必伸,物不終否,子孫藉其餘祐,多至公卿者,蓋有天道存焉!
贊曰:褒貶以言,孔道是模。誅亂以筆,亦有董狐。邦家大典,班、馬何辜?懲惡勸善,史不可無。
 列傳第一百 德宗順宗諸子
○舒王誼 通王諶 虔王諒 肅王詳 文敬太子謜 資王謙 代王諲 昭王誡欽王諤 珍王諴 郯王經 均王緯 漵王縱 莒王紓 密王綢 郇王綜 邵王約宋王結 集王緗 冀王絿 和王綺 衡王絢 欽王績 會王纁 福王綰 珍王繕 撫王曨 岳王緄 袁王紳 桂王綸 翼王綽 蘄王緝
德宗皇帝十一子:昭德皇后王氏生順宗皇帝;舒王誼,昭靖太子之子;文敬太子,順宗之子;諸妃生通王已下八王,本錄不載母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