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靈魂甘泉,自由閱讀廣場

帳號    


舊唐書 下    288


作者:劉昫
頁數:288 / 550
類別:歷史

 

作者:劉昫 / 第1頁 / 共326頁

 大小:

朗讀: 
遜登進士第,闢襄陽掌書記。復從事于湖南,主其留務,頗有聲績,累拜池、濠二州刺史。先是,濠州之都將楊騰,削刻士卒,州兵三千人謀殺騰。騰覺之,走揚州,家屬皆死。濠兵不自戢,因行攘剽。及遜至郡,余亂未殄。徐驅其間,為陳逆順利害之勢,眾皆釋甲請罪,因以寧息。觀察使旨限外征役,皆不從。入拜虞部郎中。
元和初,出為衢州刺史。以政績殊尤,遷越州刺史,兼御史大夫、浙東都團練觀察使。先是,貞元初,皇甫政鎮浙東,嘗福建兵亂,逐觀察使吳詵。政以所鎮實壓閩境,請權益兵三千,俟賊平而罷。賊平向三十年,而所益兵仍舊。遜視事數日,舉奏停之。遜為政以均一貧富、扶弱抑強為己任,故所至稱理。
九年,入為給事中。遜以舊制只日視事對群臣,遜奏論曰:「事君之義,有犯無隱。陳誠啟沃,不必擇辰。今群臣敷奏,乃候只日,是畢歲臣下睹天顏、獻可否能幾何?」憲宗嘉之,乃許不擇時奏對。俄遷戶部侍郎。
元和十年,拜襄州刺史,充山南東道節度、觀察等使。襄陽前領八郡,唐、鄧、隋在焉。是時方討吳元濟,朝議以唐、蔡鄰接,遂以鄧隷唐州,三郡別為節制,命高霞寓領之,專俟攻討。遜以五州賦餉之。
時孫代嚴綬鎮襄陽。綬以八州兵討賊在唐州。既而綬以無功罷兵柄,命高霞寓代綬將兵于唐州,其襄陽軍隷于霞寓。軍士家口在襄州者,遜厚撫之,士卒多舍霞寓亡歸。既而霞寓為賊所敗,乃移過于遜,言供饋不時。霞寓本出禁軍,內官皆佐之。既貶官,中人皆言遜撓霞寓軍,所以致敗。上令中使至襄州聽察曲直,奏言遜不直,乃左授太子賓客分司,又降為恩王傅。
十三年,李師道效順,命遜為左散騎常侍,馳赴東平諭之。師道得詔意動,即請效順,旋為其下所惑而止。遜還,未幾,除京兆尹,改國子祭酒。
十四年,拜許州刺史,充忠武節度、陳許溵蔡等州觀察處置等使。是時,新罹兵戰,難遽完緝。及遜至,集大軍與之約束,嚴具示賞罰必信,號令數百言,士皆感悅。
長慶元年,幽、鎮繼亂。遜請身先討賊,不許。但命以兵一萬,會於行營。遜奉詔,即日發兵,故先諸軍而至,由是進位檢校吏部尚書。尋改鳳翔節度使,行至京師,以疾陳乞,改刑部尚書。長慶三年正月卒,年六十三,廢朝一日,贈右仆射。


  
遜幼孤,寓居江陵。與其弟建,皆安貧苦,易衣並食,講習不倦。遜兄造,知二弟賢,日為營丐,成其志業。建先遜一年卒。兄弟同致休顯,士君子多之。謚曰恭肅。造早卒。
建,字杓直,家素清貧,無舊業。與兄造、遜于荊南躬耕致養,嗜學力文。舉進士,選授秘書省校書郎。德宗聞其名,用為右拾遺、翰林學士。元和六年,坐事罷職,降詹事府司直。高郢為御史大夫,奏為殿中侍御史,遷兵部郎中、知制誥。自以草詔思遲,不願司文翰,改京兆尹。與宰相韋貫之友善。貫之罷相,建亦出為澧州刺史。征拜太常少卿,尋以本官知禮部貢舉。建取捨非其人,又惑于請託,故其年選士不精,坐罰俸料。明年,除禮部侍郎,竟以人情不洽,改為刑部。
建名位雖顯,以廉儉自處,家不理垣屋,士友推之。長慶二年二月卒,贈工部尚書。三子:訥、恪、樸。訥最知名,官至華州刺史、檢校尚書右仆射。
薛戎,字元夫,河中寶鼎人。少有學術,不求聞達,居于毗陵之陽羡山。年餘四十,不易其操。江西觀察使李衡闢為從事,使者三返方應。故相齊映代衡,又留署職,府罷歸山。福建觀察使柳冕表為從事,累月,轉殿中侍御史。會泉州闕刺史,冕署戎權領州事。
是時,姚南仲節制鄭滑,從事馬總以其道直為監軍使誣奏,貶泉州別駕。冕附會權勢,欲構成總罪,使戎按問曲成之。戎以總無辜,不從冕意,別白其狀。戎還自泉州,冕盛氣據衙而見賓客。戎遂歷東廂從容而入。冕度勢未可屈,徐起以見,一揖而退。又構其罪以狀聞,置戎于佛寺,環以武夫,恣其侵辱,如是累月,誘令成總之罪。操心如一,竟不動搖。杜佑鎮淮南,知戎之冤,乃上其表,發書諭冕,戎難方解,遂辭職寓居于江湖間。
後閻濟美為福建觀察使,備聞其事,奏充副使。又隨濟美移鎮浙東,改侍御史,入拜刑部員外郎。出為河南令,累改衢、湖、常三州刺史,遷浙東觀察使。所蒞皆以政績聞。居數歲,以疾辭官。長慶元年十月卒,贈左散騎常侍。
戎檢身處約,不務虛名。俸入之餘,散于宗族。身歿之後,人無譏焉。兄弟五人,季弟放最知名。
放登進士第,性端厚寡言,於是非不甚系意。累佐籓府,蒞事干敏。官至試大理評事,擢拜右拾遺,轉補闕,歷水部、兵部二員外,遷兵部郎中。
遇憲宗以儲皇好書,求端士輔導經義,選充皇太子侍讀。及穆宗嗣位,未聽政間,放多在左右,密參機命。穆宗常謂放曰:「小子初承大寶,懼不克荷,先生宜為相,以匡不逮。」放叩頭曰:「臣實庸淺,獲侍冕旒,固不足猥塵大位。輔弼之任,自有賢能。」其言無矯飾,皆此類也。穆宗深嘉其誠,因召對思政殿,賜以金紫之服。轉工部侍郎、集賢學士。雖任非峻切,而恩顧轉隆。轉刑部侍郎,職如故。
穆宗常謂侍臣曰:「朕欲習學經史,何先?」放對曰:「經者,先聖之至言,仲尼之所發明,皆天人之極致,誠萬代不刊之典也。史記前代成敗得失之跡,亦足鑒其興亡。然得失相參,是非無準的,固不可為經典比也。」帝曰:「《六經》所尚不一,志學之士,白首不能盡通,如何得其要?」對曰:「《論語》者《六經》之菁華,《孝經》者人倫之本。窮理執要,真可謂聖人至言。是以漢朝《論語》首列學官,光武令虎賁之士皆習《孝經》,玄宗親為《孝經》註解,皆使當時大理,四海乂寧。蓋人知孝慈,氣感和樂之所致也。」上曰:「聖人以孝為至德要道,其信然乎!」轉兵部侍郎、禮部尚書,判院事。
放閨門之內,尤推孝睦,孤孀百口,家貧每不給贍,常苦俸薄。放因召對,懇求外任。其時偶以節制無闕,乃授以廉問。及鎮江西,惟用清潔為理,一方之人,至今思之。寶曆元年,卒於江西觀察使,廢朝一日。